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教授

本文特邀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
一、2024年是高血压指南颁布最多的一年。其中,中国分别在8月和10月颁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分别在2024年6月ESH年会和8月份的ESC年会上公布了《2024 ESH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和《2024 ESC血压升高及高血压防治指南》。
1、中国两部指南的特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是一部较全面的高血压指南,发表在《中华高血压杂志》上,这部指南首次提出了血压的分级、分期、分型的概念,特别强调了诊室外血压测量在血压诊断中的作用,基于心血管风险启动药物治疗,除高龄老人外所有人群及高危人群只要能耐受,血压的控制目标尽可能降至130/80 mm Hg以下,在药物方面维持了β-阻滞剂作为一线的治疗位置,同时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作为新一类降压药物,建议推动数字化医疗和互联网下的院外管理系统的实施,逐渐落地。《2024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这部指南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回答了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问题,用循证医学支撑从诊断、评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这部指南中强调了高危人群的治疗策略,更积极的降血压控制到130/80 mm Hg以下,同时提出原来的5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物。两部指南的共同点,诊断高血压仍为≥140/90 mm Hg, 控制的目标血压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降至130/80 mm Hg以下,同时将SGLT2i和GLP1-A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物。
2、欧洲两部指南的特点:《2024 ESH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发表在《欧洲内科医学杂志》上,这部指南是在2023年ESH高血压指南的基础上将一些复杂的篇章修改为图片和流程使得指南更简洁,条路更为清晰便于基层医生简易执行。2024年ESC大会上,公布了《2024 ESC血压升高及高血压防治指南》,这个指南的亮点是提出不同的血压分类概念,即非血压升高(<120/70 mm Hg,,血压升高(120~139/79~89 mm Hg,)和高血压(≥140/90 mm Hg)三分类血压,强调血压升高阶段要进行四部分评估(临床相关的心脑肾血管病,通过SCO评分,是否>10%,对评估5~10%的要评估种族和免疫异性或HIV和性别,评估是否存在把器官损害)评估后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一种就定义是高危人群,建议在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血压≥130/80 mm Hg实施药物干预。
图1. ESC 2024高血压指南血压分类
二、“中国低钠盐推广临床应用指南“及”县域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公布,这两部指南均是针对基层健康管理而制定。
第一部指南是针对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的全民控盐的需求以及依据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我国低钠富钾盐的临床试验结果提出低钠富钾适应的人群和如何在人群中推动低钠富钾盐的落地。第二部指南主要针对基层医生在高血压管理药物治疗的现状和问题,将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特点,应用人群和应用场景进行阐述,提出如何合理联合应用,怎样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基层县域高血压的合理治疗提供范本。
三、在2024年高血压领域更趋于多学科合作,解决一些特殊性高血压的难题,其中《难治性高血压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以及《肿瘤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是2024年诸多共识中较为特殊两部共识,均发表在《中华高血压杂志》上。
首先难治性高血压目前仍是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管理血压的技术发展时代,如何筛查和鉴别出难治性高血压,怎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在难治性高血压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中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国肿瘤是即心血管疾病(CVD)之后的第二慢性大病,肿瘤相关高血压也来越多且随着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药物治疗后的血压增高也突为显著,由此《肿瘤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孕育而生,在这部专家共识中阐述了各类肿瘤对血压的影响,以及不同抗肿瘤药物产生血压高的机制,提出在不同肿瘤高血压的时候降压药物治疗的原则,为医生认识肿瘤与高血压以及合理治疗高血压提供武器。
四、2024年我国自主开展的RCT循证医学研究多项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其学术观点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提示:我国高血压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正向世界靠近。且解决血压管理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是否需要更低一些,糖尿患者血压低到多少更合适,基层的血压管理模式等等,下面做一阐述。
2、ESPRIT研究:此研究入选103所医院和13所社区卫生中心中的已有CVD史或高危心血管风险的SBP 130~18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11 255例(包括已有糖尿病史或卒中史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入降压目标SBP﹤120 mm Hg和SBP<140 mm Hg组,中位数随访3.4年。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的SBP为119.1 mmHg,标准降压组的SBP为134.8 mmHg,强化降压组较常规降压组累计事件发生率降低12%(HR=0.88;95%CI:0.78~0.99;P=0.028)。此研究发表在LANCET杂志上。
3、 STEP(Strategy of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in the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的6年延长期结果,这是一项由蔡军教授牵头开展的研究,2024年发表在Hypertension杂志上。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的42个临床中心,为60~80岁、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史的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接受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值为110至小于130 mm Hg)或标准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值为130至小于150 mm Hg)。在延长阶段,最初被分配至标准降压治疗组的患者转为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治疗组末次随访的平均SBP为127.9 mm Hg,标准降压治疗组为129.5 mm Hg。中位随访期为6.11年,维持强化降压治疗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显著获益。在延长阶段内,延迟启动强化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与持续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相比,心血管获益相似。
4、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的亚组研究,这是一项有孙英贤团队牵头开展的工作2024年发表在JAMA心血管子刊JAMA Cardiology杂志上。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是对老年及非老年高血压人群进行48个月乡村医生主导下的血压管理模式,随访结果表明,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普通高血压人群中,社区健康卫生工作者主导的强化降压综合干预模式,可持续、安全的将CVD发生率降低25%,总死亡率降低10%,该模式在60岁以下人群中同样安全有效。
5.中国高空腹血糖相关CVD负担的差异,这是一项由王增武和周脉耕教授共同进行的基于我国流行病人群数据分析,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整合了来自中国慢性病和风险因素监测(CCDRFS)、中国营养调查(CNN)以及中国高血压调查(CHS)中791 373名25岁及以上人群的数据,以明确由高空腹血糖引起的CVD死亡人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归因于高空腹血糖(FPG)的CVD相关死亡估计人数约为498.61万,2018年,缺血性心脏病是FPG相关CVD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2010~2018 年中国高FPG导致的CVD负担因年龄组、性别和地区而异。2018年,大约50万例CVD死亡归因于高FPG。总体而言,高FPG暴露和人口老龄化的变化是CVD导致的FPG相关死亡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五、肾动脉去神经消融(RDN)微创技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第三驾马车,继Spyral和Record RDN系统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辅助的高血压治疗后,我国信迈医疗、魅力炜叶公司开展的RDN试验揭晓并通过了cFDA 批准,用于难治性高血压,药物不耐受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不同的系统RDN具有不同的特点,msRDN为全球首款可标测肾神经的肾动脉射频消融类产品,能为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提供准确消融位置,还可在术中、术后提供有效反馈,以评判肾交感神经去除术的即时效果,满足去肾神经术在临床实践中的需要。星带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具有独特的网篮状设计及螺旋式排布的六个电极,可控贴壁功能可适应不同直径的血管;消融效率高;60℃温控消融120秒确保消融深度和范围。
六、新药的研发,提示了高血压治疗学在不断的进展
七、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血压管理模式的突破性进展
转载自|国际循环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