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三尖瓣反流既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孤立性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又是最常被“遗忘”的瓣膜疾病——矛盾背后,病情进展隐匿、有效疗法匮乏均是“罪魁”。作为全球经导管瓣膜缘对缘修复(TEER)技术的领导者,雅培再携TriClip经导管三尖瓣夹合系统问世:承袭MitraClip™经典设计,专为三尖瓣解剖定制,坚持严谨临床循证,拓展创新疗法患者获益。该技术迅速取得欧盟、美国上市许可,并获得临床专家一致认可。如今,得益于港澳药械通-大湾区先行先试政策,TriClip落地中国,开启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新篇章。1月12日,TriClip大湾区临床应用启动仪式暨“聚新之作,培瓣有夹”大湾区T-TEER行家论坛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圆满举办。

群贤毕至 论道未来
TriClip™大湾区临床应用正式启动!
▼▼▼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教授的主持引导下,活动拉开序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三尖瓣疾病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患者数量庞大,但外科医生对三尖瓣手术往往持谨慎态度,且围手术期死亡率高达8%-10%,远远高于二尖瓣手术的1.5%。三尖瓣反流不仅导致一系列代偿性病变,在手术修复完成后,患者还容易出现右心衰竭的情况,这使得三尖瓣反流的治疗始终缺乏完美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背景下,TriClip技术的出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创新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为三尖瓣疾病的治疗探索了全新的路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二尖瓣的介入治疗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相较而言,三尖瓣的介入治疗尚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进一步探索,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大量临床试验。TriClip技术的引入为三尖瓣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绿色通道,这项技术在大湾区得以率先应用,这不仅是对新技术的有力推动,更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先进和精准的治疗选择,他期待这一创新成果能够为三尖瓣疾病的临床治疗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推动三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的整体进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三尖瓣关闭不全仍然是临床治疗中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临床治疗中对左心功能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右心功能,而对右心功能的忽视导致三尖瓣相关疾病的治疗存在明显不足。随着三尖瓣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右心衰的治疗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新战场。得益于港澳药械通的特殊政策,有望在广东省“港澳药械通”指定的44家医疗机构率先应用,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了显著提升。

雅培结构心亚太区总经理Sven Seyffert对与会专家的莅临和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并指出此次论坛为TriClip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契机。他提到,TriClip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临床中初步得到验证,并成功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Sven Seyffert表达了对TriClip技术在中国开启全新旅程的激动心情,并对本次论坛寄予厚望。本次论坛将通过手术演示和相关主题汇报为TriClip技术提供全面介绍,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坚实基础。Sven Seyffert期待,TriClip技术能够为更多中国患者带来福音,推动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持续进步。
雅培结构心大中华区总经理Rex Liu表示,雅培始终致力于推动二尖瓣和三尖瓣介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无论在学术活动还是临床应用领域,都力求做到更加专业与到位。得益于大湾区的特殊政策,雅培TriClip技术能够有机会得以率先进入中国并展开应用。此次论坛不仅是三尖瓣疾病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也将进一步加强对三尖瓣疾病的认知,提升手术支持能力。雅培公司对TriClip技术在大湾区的先行先试充满期待,并将持续关注其应用效果,为推动三尖瓣介入治疗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随后,在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心血管病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香港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李沛威教授、苏泽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修建成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张励庭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兆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郭建洲教授的共同见证下,共同揭幕TriClip大湾区临床应用启动仪式。

妙手仁心 精于术中
手术实战尽显TriClip™创新疗法风貌
▼▼▼

T-TEER手术演示-1:患者为78岁男性,主诉“活动后气促1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TTE提示三尖瓣重度反流,TEE提示三尖瓣环扩张不明显,各进叶冗长、松软,尤以前叶及隔叶冗长为著,前叶-隔叶间隙<4mm;多束反流。综合评估提示为原发性三尖瓣病变,伴三尖瓣脱垂及大量反流。患者存在明显临床症状,但外科医生认为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不适宜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实施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术中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使用TriClip装置精准定位于三尖瓣前叶与隔叶之间,修复瓣叶冗长松软区域,成功夹合后,瓣叶对合良好,反流消失。


术前超声显示患者1三尖瓣的前叶、隔叶冗长,于收缩期脱入右心房


术后超声显示成功夹合脱垂瓣叶,无反流
T-TEER手术演示-2:患者为76岁男性,主诉“反复胸闷气促10余年,再发气促1月”,既往病史复杂,七年前因严重心衰、房颤及房室传导阻滞植入CRT起搏器,术后心功能改善;2023年4月因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反流,接受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M-TEER),症状显著缓解。近期患者因三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反流程度5+级),再次出现明显气促等心衰症状,现TEE检查提示继发性三尖瓣重度反流,三尖瓣瓣环扩张,前叶-隔叶对合间隙约2.5-3mm。决定采用TriClip系统进行治疗,在经食道超声和三维影像引导下,精确评估三尖瓣解剖特点,将TriClip装置定位于三尖瓣前叶与隔叶之间的最佳夹合区域,并进行多次试探性开闭操作,以评估装置对瓣叶对合的优化效果。在确认装置位置合适、夹合效果满意后,逐步释放夹钳,精准实施修复。术中观察到瓣叶对合改善,反流面积明显减少;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三尖瓣反流程度由术前5+级显著改善至2+级。


术前超声显示患者2三尖瓣重度反流


术后超声显示反流显著减少
行之有效 有据可依
学术报告点睛TriClip™技术应用要点
▼▼▼
林逸贤教授:TriClip的患者选择及手术操作

林逸贤教授围绕TriClip技术的患者选择与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讲解,从“septal hugger”概念入手,讲解了TriClip适应三尖瓣解剖结构的独特设计。为保障患者获益,需综合评估三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病因、右心功能以及全身情况,从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手术操作层面,林逸贤教授结合影像资料详细介绍了TriClip技术的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包括术前影像学评估、操作路径选择以及器械的精准定位和释放等。
潘湘斌教授:TRILUMINATE Pivotal研究1年结果

潘湘斌教授对TRILUMINATE Pivotal研究一年期的结果进行了全面解读。该研究以严谨的试验设计,充分证实了TriClip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在全随机队列还是单臂队列研究中均达成了安全终点,显示出手术风险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在全随机队列中,TriClip技术成功达成主要和次要终点,患者的KCCQ评分显著且持续改善,这一结果得益于TR的显著和持续减少;单臂队列尽管基线病情更为严重且复杂,但依然达成了主要终点,患者的KCCQ评分同样实现了持续改善。此外,影像学子研究与生理标志物趋势进一步证实了TriClip技术的治疗有效性,可成功改善三尖瓣反流,并且在重构右心功能等方面也有显著获益。
Alex Lee教授:TTE/TEE/ICE评估并指导TriClip

Alex Lee教授围绕TriClip技术中各种影像的应用进行了专题讲解,深入探讨了不同超声平面的选择、影像判读及操作技巧。术中超声引导是T-TEER成功实施的核心环节,选择合适的超声平面对于三尖瓣结构的精准评估以及器械操作的实时指导至关重要。在讲解中,他详细分析了各类超声平面的适用场景,特别强调了3D MPR在T-TEER手术中的临床价值,阐释了如何根据病变特点灵活调整切面以获取最佳影像视野。通过清晰的影像示例和实践经验,他进一步强化了术者如何通过超声影像与手术操作进行有效结合。
黄文灏教授:病例详解4D ICE在TriClip手术中的应用

黄文灏教授在汇报中详细阐释了4D ICE的临床优势,并与传统三维超声进行了对比,与三维超声相比,4D ICE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实时立体影像,对三尖瓣的动态解剖结构及手术器械的定位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其次,他还详细介绍了4D ICE影像的判读方法,并结合多个典型病例的影像数据,分享了使用ICE的经验与操作技巧。熟练掌握4D ICE的判读及其与手术的联动,将有助于提升T-TEER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随后交流讨论中,广东省人民医院荆志成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晓东教授均对“港澳药械通”引进的TriClip大湾区先行先试表示了很高的评价与期待。希望医疗技术与国际接轨,加快医生对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技术的培训,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创新路上携手同行
TriClip™点亮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曙光
▼▼▼
“为修复而生,为康复而证。”TriClip经导管三尖瓣夹合系统为深受三尖瓣反流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全新、微创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此次TriClip项目落地大湾区,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得以第一时间造福中国患者,不仅填补了国内三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树立了我国经导管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医疗技术与国际接轨的新高度,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先进、更精准的健康保障。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