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CC: Asia》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子刊,致力于传播亚洲临床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展现亚洲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JACC: Asia》主编王建安院士亲笔推荐2025年1月刊的前沿摘要,以飨同道。
院士寄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院士

“欢迎收看JACC: Asia,我是JACC: Asia主编王建安,很荣幸向大家介绍《JACC: Asia》2025年1月刊。本期JACC: Asia发表了八篇原创研究文章,主题范围从‘以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衰减来预测心血管事件:东亚多中心研究’到‘两种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De Novo冠状动脉疾病疗效比较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再到‘血管内成像引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血管内成像引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穿孔的影响’、‘基于Murray定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μQFR的预后价值:来自FLAVOUR试验的事后分析’、‘早期高质量血液学缓解的新诊断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心脏缓解动态情况’、‘基于深度学习模型:从心电图中识别超声心动图异常’,以及‘儿童期以来长期收缩压在目标范围内达标时间和中年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最后,本期有三篇短篇报告。本期的每篇文章都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对未来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二维码进入JACC: Asia Podcast栏目,
听王建安院士讲解Issue Summary
(文章底部【阅读原文】点击可一键进入官网)
01
以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衰减来预测心血管事件:东亚多中心研究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09.009

Shinsuke Yuasa
Okayam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使用冠状动脉CTA定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衰减(PCATA)是一种新的影像学标志物,与冠状动脉周围炎症相关。与斑块特征相比,右冠状动脉近端PCATA的增加反映了整个冠状动脉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并改善了心脏死亡的预测价值。已有研究在欧洲人群中显示了PCATA预测价值,但在亚洲人群中的数据较少。因此,这项研究聚焦于东亚患者,特别是日本患者,以探究PCATA在预测东亚人群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2172名患者在日本的4家医院接受了具有临床指征的冠状动脉CTA。对其中127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排除标准包括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差以及随访时间少于1年。研究使用128层、64层和320层CT扫描仪进行成像,并在影像核心实验室进行分析。使用CTA测量3条主要冠脉周围的脂肪组织密度来评估PCATA。结局为是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中位数为6.0年的随访期内观察到33例心血管事件(Q1-Q3: 3.6-8.2年)。
研究结果
PCATA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发现,右冠状动脉的PCATA在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显著高于未发生事件的患者(分别为−63.7 ± 8.9 HU vs −67.4 ± 9.1 HU,P = 0.021)。高右冠脉PCATA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HR: 1.55; 95% CI: 1.07-2.24; P = 0.019),即使在校正了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和不良冠脉CTA结果后,这种关联仍然存在。
患者特征:发生MACE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更高,慢性肾病和当前吸烟者比例也更高。MACE患者具有更高的Hisayama风险评分,但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冠状动脉CTA和PCATA结果:MACE患者中高风险斑块和显著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ACE患者。此外,MACE患者的平均PCATA均显著高于无MACE患者。
研究结论
在接受冠脉CTA的东亚患者中,校正常规危险因素和不良冠状动脉CTA结果后,高右冠脉PCATA显示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显著相关,冠脉PCATA测量有助于识别风险较高的个体。
02
两种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De Novo冠状动脉疾病疗效比较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0.028

Jang-Whan Bae
Chungbuk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药物涂层球囊(DCB)被推荐用于欧洲血运重建指南的支架内再狭窄I级推荐。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也支持它们在治疗De Novo冠脉病变中的作用。紫杉醇由于其高亲脂性和有效的抗增殖作用而成为最广泛使用的球囊涂层药物。Genoss PCB是一种新型DCB,使用虫胶和维生素E作为基质,旨在增强药物向目标病变的输送。最近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这种新的紫杉醇涂层球囊(PCB)和基于碘普罗胺的PCB在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方面的血管造影结果类似。本研究旨在研究虫胶加维生素E为基质的PCB与经临床验证的碘普罗胺为基础的PCB治疗De Novo冠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非劣效性试验,在韩国的10所大学医院进行。研究共纳入204名患者,这些患者至少有一个De Novo冠脉病变。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接受虫胶和维生素E基质PCB(Genoss PCB)组或对照PCB(SeQuent Please NEO)组治疗。所有患者在均接受了常规球囊预扩张,然后使用DCB进行治疗。DCB的推荐扩张时间为至少60秒。在所有干预措施前后以及随访时进行造影,使用Medis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终点是6个月时DCB治疗区域的病变内晚期管腔丢失(LLL)。
研究结果
6个月时,虫胶和维生素E基质PCB组的病变内LLL为0.06 ± 0.38 mm,而对照PCB组为0.09 ± 0.36 mm。两组之间的差异的单侧97.5%上限置信区间为0.08 mm,低于非劣效性限值0.15 mm,达到了非劣效性(P = 0.001)。两组在晚期管腔扩大(44.7% vs 42.7%;P = 0.903)和二分法再狭窄率(3.2% vs 6.7%;P = 0.442)方面均无显著差异。12个月时,两组的目标血管失败率也相似(3.0% vs 4.3%;P = 0.921)。在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中,两组的临床事件发生率相似,包括死亡、心脏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血管化等事件。
研究结论
使用虫胶和维生素E作为基质的Genoss PCB在治疗De Novo冠脉病变方面的血管造影结果与临床验证的PCB相当,达到了非劣效性。这项研究为De Novo冠脉病变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表明虫胶和维生素E基质PCB的潜在应用价值。

Pao-Hsien Chu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利用NHIRD数据,纳入2015年至2021年间接受OCT或IVUS引导PCI的维持性透析ESRD患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研究将患者分为OCT引导PCI组和IVUS引导PCI组,排除了接受CABG或同时接受两种成像的患者。研究仅纳入同时具备两种IVI工具的医院的患者。研究获取了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区、透析时长、透析方式、合并症等多种协变量。主要终点为复合心血管结局,包括冠脉血运重建、心血管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
在2021年,IVI用于引导PCI的比例在普通患者中为27%,在ESRD患者中为27.5%。在4,759名符合条件的ESRD患者中,443名接受OCT引导PCI,4,316名接受IVUS引导PCI。倾向评分匹配后,OCT组和IVUS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每100人年42.1次和47.6次(HR:0.88;95% CI:0.74-1.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主要终点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在亚组分析中,结果也相似。在不同亚组(如透析时长、透析方式、医院认证、PCI量、糖尿病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PCI、复杂PCI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中,OCT引导组与IVUS引导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
在维持性透析的ESRD患者中,OCT引导PCI与IVUS引导PCI的临床结果相当,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这项观察性研究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在Kurashiki中央医院进行的PCI手术。研究将手术分为四个时间段:2006-2010年(P1)、2011-2015年(P2)、2016-2020年(P3)和2021-2023年(P4)。研究评估了IVI引导PCI的趋势和CAP的发生率,并使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根据CAP的类型进行了分组分析。
在22,368例PCI中,CAP发生了368例(1.6%)。IVI引导的PCI占所有病例的63%,其中95%为IVUS手术。从P1到P3,IVI引导PCI的比例呈线性上升(P1:30%,P2:61%,P3:93%,P4:97%),而CAP的发生率则呈下降趋势(P1:2.10%,P2:1.74%,P3:1.13%,P4:1.18%)。IVI引导的PCI与CAP总体发生率的降低显著相关(校正后的OR:0.78;95% CI:0.61-0.99;P = 0.047)。这种关系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校正后的OR:0.59;95% CI:0.43-0.80;P = 0.001)和中重度钙化PCI(调整后的OR:0.50;95% CI:0.33-0.74;P = 0.001)中尤为显著。CAP分为主支血管、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穿孔。CAP的管理取决于术者的判断,包括球囊压迫、覆膜支架等方法。CAP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既往PCI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和中重度钙化PCI等因素相关。发生CAP的患者在短期(30天)和长期(5年)的死亡率均高于未发生CAP的患者。30天死亡率分别为4.3%和2.6%(校正后的HR:2.01;95% CI:1.17-3.45;P = 0.012),5年死亡率分别为27.0%和18.0%(校正后的HR:1.46;95% CI:1.15-1.87;P = 0.002)。
IVI引导的PCI与CAP发生率的降低相关,尤其是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和中重度钙化PCI中。这可能是因为IVI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血管直径、斑块成分和钙化定位,从而选择合适的球囊和支架尺寸,降低CAP的风险。

涂圣贤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基于FLAVOUR试验的事后盲法分析,纳入血管造影显示临界病变的患者,并按1:1随机分配接受FFR或IVUS指导的PCI。筛选并分析了1682名患者的匿名血管造影数据,在成功置入支架的血管中评估PCI后μQFR。使用AngioPlus Core软件进行分析,由经验丰富的评估者在对临床结果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事先将PCI后生理结局不佳定义为PCI后μQFR<0.90。主要终点是2年靶血管失败,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FFR指导组中PCI术前μQFR与FFR的诊断一致性。
在777例受试者(可行性97.0%[806/831])的806条血管中成功分析了PCI后μQFR。在24.7%(199/806)的血管中观察到PCI术后生理结局不佳,且PCI术后μQFR<0.90与2年靶血管失败风险较高相关(6.1%[12/199] vs 2.7%[16/607];HR:2.45[95% CI:1.14-5.26];P=0.022)。在919条血管中的877条(可行性95.4%)中获得了PCI术前μQFR,其识别PCI术前FFR≤0.80定义的血流动力学意义重大狭窄的准确率为90%、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94%。
在接受腔内影像或生理学指导PCI的临界病变患者中,较低的PCI术后μQFR值可预测后续不良事件。μQFR的高可行性、准确性和独立预后价值使其成为优化PCI结果的有前景的工具。

李剑
北京协和医院

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达到VGPR或更好的血液学缓解的新诊断AL淀粉样变性患者。在固定的时间点(治疗开始后3、6、12和24个月)评估四个心脏缓解标准:心脏完全缓解、心脏理想的部分缓解(VGPR)、心脏部分缓解和心脏无缓解。
共纳入201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0个月(Q1-Q3::18.0-56.5个月)。患者中位年龄59岁,男性占58.2%。Mayo 2004 IIIb期患者占15.0%,肾脏是最常受累的非心脏器官。心脏缓解在24个月时达到平台期,分别有21.4%、38.9%和20.6%的患者达到心脏完全缓解、心脏VGPR、部分缓解。在治疗开始后12个月内的每个固定时间点,达到心脏部分缓解或更好的患者比未达到的患者有更好生存率。在治疗开始后3个月时,NT-proBNP浓度≥3,716 pg/mL是唯一与12个月内未达到心脏部分缓解相关的因素(OR:0.269;95% CI:0.137-0.512;P<0.001)。
心脏缓解对生存的影响:在中位随访37.0个月期间,33名患者死亡,中位总生存期(OS)未达到。1/3/5年OS率分别为90.9%、84.7%和79.4%。只有心脏无缓解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在治疗开始后12个月内达到心脏部分缓解的患者比13至24个月达到的患者预后更好。在3个月时,血液学完全缓解和血液学VGPR分别达到61.7%和38.3%,两组在12个月时的整体心脏缓解率分别为79.8%和72.7%,预后无差异。但游离轻链无缓解组的心脏缓解率低于游离轻链缓解组,且预后更差。
本研究强调了监测心脏缓解动态在AL淀粉样变性患者疾病监测中的重要性。对于早期高质量血液学缓解的患者,12个月内达到心脏部分缓解至关重要。

Issei Komuro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研究者从8个中心收集了229,439组配对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集,其中6个中心的数据用于模型开发,2个中心的数据用于外部验证。研究识别了12种与左心异常、心脏瓣膜病和右心异常相关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此外,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复合标签,阳性复合标签表示12种检查结中的任何一种为阳性。
对于复合检查结果标签,保留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 CI:0.80-0.81),外部验证集的AUC为0.78(95% CI:0.78-0.79)。应用 logistic回归的复合检查结果标签的AUC为0.80(95% CI:0.80-0.81),准确率为73.8%(95% CI:73.2-74.4%),灵敏度为81.1%(95% CI:80.5-81.8%),特异度为60.7%(95% CI:59.6-61.8%)。
研究开发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预测包括左心异常、心脏瓣膜病和右心异常在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创建了一个预测复合检查结果标签的模型。该模型有潜力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症状心脏功能障碍患者的辅助工具。

牟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采用了汉中青少年高血压研究的持续队列数据,涵盖了36年的随访。研究定义了儿童时期SBP的目标范围为同年龄、性别和身高的90至95百分位数,成年时期的目标范围为110至130 mmHg。动脉僵硬度定义为baPWV大于1400 cm/s。研究排除了血压测量少于3次和2023年baPWV数据不完整的受试者,最终纳入了1959名受试者。
在1959名参与者中,55.5% (1088 of 1959)为男性,平均年龄49岁。结果显示,在36年的随访中,动脉僵硬度风险随着SBP-TTR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SBP-TTR最低四分位数的受试者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的受试者在中年时期显示出显著降低的动脉僵硬度风险。即使在校正了平均SBP和SBP变异性后,这种关联仍然存在。此外,男性在SBP-TTR最高四分位数中显示出比最低四分位数显著更低的动脉僵硬度风险,而在女性中未观察到这种效应。
无论平均SBP或SBP变异性如何,从儿童时期到中年时期的长期较高SBP-TTR与中年时期动脉僵硬度风险降低相关,这强调了不仅达到而且长期维持目标SBP范围的重要性。
JACC: Asia编委会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