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上海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论坛暨2025新华全生命周期心血管健康论坛SCVR 2025 盛大开幕|创新转化解码心血管未来



大江滔滔不尽,大城生生不息。在黄浦江畔,一朵心血管领域的学术“繁花”正在盛放。


2025年3月7日,由上海研究型医院学会和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上海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论坛暨2025新华全生命周期心血管健康论坛"隆重开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浦江潮涌连心脉,申城花开护新生”。上午8点,开幕仪式准点启动。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张力教授作为主持人,代表本次大会主办方和承办方,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大会采取线下+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与大会的领导、嘉宾有: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

哈尔滨医科大学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吴玉章院士;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高绍荣院士;  

国自然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孙瑞娟女士

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心脏基金会John Parker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徐清波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教授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教授;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闻大翔主任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生物医药处曹宏明处长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教授; 

上海研究型医院学会郑兴东会长;  

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陈苇伊秘书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虞涛教授

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 

大会执行主席、上海新华医院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陈丰原教授。 



【嘉宾致辞】

闻大翔:内培外引育人才,原始创新注活力



闻大翔主任首先强调了大会主题心血管发育再生与损伤修复在医学领域的关键作用。接着,闻主任指出,近年来,上海市科委重磅举措频出,全力赋能医疗领域发展。一方面,专门成立人才局,对上海市人才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尤为重视医学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对外,利用一系列创新机制与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广纳外界领军人才;对内,积极搭建成长平台,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同时聚焦交叉学科,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为医疗行业注入多元活力,全方位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另一方面,上海市科委联合卫健委、药监局等诸多单位协同发力,精心制订并出台多项鼓励医学创新和转化的政策,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利用这套“组合拳”,有效促进各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与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江帆:协同奋进,多学科交叉促心血管发展



江帆书记指出,本次会议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对接国家全生命周期、全人民覆盖的先进理念。交医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附属医院协同奋进、共下一盘棋。江帆书记还指出,新华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综合性医院,自 1958 年创建以来,始终以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己任。而心血管学科作为医院发展的重点学科,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创新,探索内外科融合、多学科协作模式,同时兼顾教育、医疗、科研与转化,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也与国际同行保持密切合作交流。如今,奉贤院区开启新华新一轮发展新篇章,带来全新机遇与广阔空间。


曹宏明:聚力创新,全链赋能筑心血管防线



曹宏明处长指出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上海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推动“基础研究、孵化转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落地生产、推广应用”全过程加速和全链条赋能,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努力为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提高全人类健康保障作出更大贡献。曹处长提出心血管疾病防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心脑血管等疾病防治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近5年发表SCI论文两千余篇,开发了用于基因治疗的高精准遗传性心肌病基因编辑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了儿童可降解血管支架等多款重要产品,多项成果成功实现转移转化。


郑兴东:高水平转化研究,促研究型医院升级



郑兴东会长指出心血管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机,全球都在积极应对慢病防治,上海在上海市卫健委等领导下揽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病防治技术推广行动实施研究”项目。郑会长提出,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创新高地与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研究型医院作为关键布局,战略意义重大。近年来沪上持续发力,出台推动高水平医院医院转型的政策和文件,如今卫健委开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创建申报,为医院迈向国际一流指明方向。郑会长还介绍了上海市研究型医院协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和目标。协会推动了研究型医院的转型与创新发展,为临床与科研转化构建桥梁,推动上海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韩雅玲:交叉融合探前沿,学科攀峰启新篇



韩雅玲院士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韩院士总结到,过去的四届会议,上海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论坛始终秉承“创新引领、交叉融合”的宗旨,在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这一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心血管领域顶尖学者的深度参与。从心血管发育的分子机制解析,到再生医学技术的临床转化尝试,每一届论坛都紧扣学科前沿,为破解心血管疾病防治难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路径。作为会议承办方,近年来,新华医院在学科建设中的成就令人瞩目。过去五年间,新华医院心血管学科逐步构建起"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在去年年底医院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学科攀峰计划启动;同时近年来,新华医院科研立项不断实现新突破,纵向立项经费不断创新高。


杨宝峰:聚智攻坚,发育再生破心疾难题



杨宝峰院士在致辞中首先对会议的筹办表示感谢,感谢新华医院为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并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同仁表示欢迎。接着,他谈到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严重性,指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高,包括发达国家和中国。杨院士强调,正因如此,国内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研究。尽管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和伦理问题,尤其是在发育与再生医学领域。比如,心脏发育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伦理挑战,以及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药物研发问题。最后,杨院士对会议的优秀专家学者表示期待,希望通过讨论和思想碰撞,能够推动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高绍荣: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助力心血管疾病治疗



高绍荣院士在致辞中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随后,他介绍了自己主要从事发育和干细胞研究,特别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头号杀手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希望与在座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专家们加强合作的愿望。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与新华医院的加强合作、共同进步。高院士还指出,干细胞领域正在取得重要进展。在今年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的上市。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干细胞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期待在心血管领域也能推出新的干细胞治疗药物,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贡献。


孙锟:新华特色,全生命周期心血管健康管理



孙锟院长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席,首先代表医院全体,向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支持新华医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支持部门和医学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孙锟教授提到作为上海市三级医院中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围产和完整儿科亚专业的综合性医院,新华医院始终以全生命周期心血管健康管理为核心,不断加大“六中心、两平台”的建设,构建从“受精卵到终身”的系统化疾病防治链,着力打造具有新华特色的专病中心诊治平台。近年来新华医院的心血管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8年,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成立并深入开展了心血管病学科临床和基础重大课题的研究;2022年,新华医院的心血管学科团队获批教育部工程中心;2023年,新华医院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突破,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新华医院在心血管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创新能力。


【主旨报告】

直击前沿

高屋建瓴话发展

▼▼▼


简短而庄重的开幕式过后,大会马不停蹄进入主旨演讲环节。


韩雅玲院士: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新策略


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和新一代药物支架的普及,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已显著下降,而出血风险却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探索降阶治疗策略,达到既降低出血风险又不增加缺血事件的目的,成为当前临床实践的热点和焦点。韩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抗血小板降阶治疗的概念和策略。降阶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抗血小板治疗强度由强至弱的转换,在ACS早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适时、适度地降低抗血小板治疗强度。核心思路是在保留抗栓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以实现缺血与出血的平衡。这种治疗策略旨在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


杨宝峰院士:核酸药物的临床应用 


杨宝峰院士指出目前核酸药物还存在递送问题、稳定性和免疫原性、靶向性和组织特异性、脱靶效应、药代动力学等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杨宝峰院士团队发现非编码RNA是心血管疾病关键因子。杨院士指出,未来,在核酸药物研究领域还需要开发多功能药物,创新研发及制药技术以及加快建立核酸药物高质量标准,在加强经典核酸药物ASO、siRNA及mRNA研发的同时,重点关注miRNA等极具潜力的新型小核酸药物开发。


孙锟教授:小儿先心病介入创新到宫内医学


孙锟教授介绍到新华医院创建于1958年,为患者提供0-100岁+的全生命周期呵护。新华医院始终以妇幼为特色,以儿科成人综合性强为建设核心。中国先心病的治疗始于新华医院,目前新华医院的先心病介入走在国际前沿,开展出生后超早期介入治疗,原创研发系列小儿可降解介入器械。未来,将持续研发宫内诊治技术、宫内诊治器械、宫内基因诊断等前沿技术。


李劲松院士: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李劲松院士指出通过核移植可以将精子重编程为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这些细胞可以替代精子通过卵子注射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又称为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该技术为构建复杂遗传改造小鼠模型提供新的工具,可以用于一步获得携带多基因突变的杂合小鼠模型,用于模拟人类多基因介导的复杂疾病;快速获得携带人类疾病相关点突变小鼠,用于研究疾病发生的分析机制;一步获得针对不同基因的突变小鼠,实现小鼠个体水平的遗传筛选;一步获得针对编码特定基因的不同碱基突变的小鼠,实现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的在体遗传筛选;建立携带蛋白质标签的小鼠库,为全球90余个实验室提供了服务;在类精子干细胞中靶向着丝粒切割产生了染色体头对头的融合,模拟了自然界漫长过程形成的染色体融合事件。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为发育、疾病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吴玉章院士: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知-人体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和重建


吴玉章院士指出T细胞作为免疫主要效应细胞是免疫力的核心,也是杀死肿瘤细胞、消除病毒的“前驱部队”,具有T-B协同、调控免疫力、深化免疫记忆的作用。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同时它也是老化最早、最快的器官,是人类免疫力下降的关键。胸腺除了老化外,多种疾病(病原感染、急性胸腺萎缩等)或者治疗因素(放射、化学、抗感染治疗等)也会导致其功能衰退,反之,胸腺功能衰退可导致外周免疫失衡和疾病,由此可见,胸腺功能衰退加上疾病状态形成,会导致外周免疫耗竭与中枢免疫耗竭之间反复循环。因为疾病防治的本质就是重塑预存免疫力,所以T细胞库(免疫力)重建程度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吉训明院士:脑静脉卒中防治研究


吉训明院士指出,近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对脑卒中防治的临床科研给予持续、大力的投入和支持,既布局了针对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也有一些新诊疗、康复手段和方案的研究。吉院士团队提出的颅内局部(靶向)低温脑保护方案,能在2~3分钟内把局部脑组织温度降下来,大幅缩短血管氧化应激损伤时间,有效提升了脑卒中防治效果。吉院士团队还发现,采用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


高绍荣院士:多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高绍荣院士指出无论是胚胎发育还是重编程,都是细胞的命运在改变,观察和了解细胞命运转变过程,解析细胞命运转变的调控机制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高院士团队从胚胎建立了新多能干细胞系BPSCs,借助高内涵技术成功建立了具有OCT4和CDX2双阳特征的BPSCs。研究发现,BPSCs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高效率的胚内和胚外发育潜能,可高效自组织产生类胚胎结构。该技术为植入阶段胚胎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肖瑞平教授:转化医学赋能新药研发


肖瑞平教授分享了她将“一辈子做成一个创新药”作为毕生追求,在华中科技大学、马里兰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老年所、北京大学以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社的转化医学之旅。肖教授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在重大心血管疾病如炎症、粥样斑块、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她的团队发现了人肾上腺素受体β2AR在心肌保护方面的作用,并提出通过β1AR阻断剂与β2AR激动剂联合使用来阻止心肌梗塞面积扩大的治疗策略。


陈义汉院士:心脏递质系统:组成、功能和临床意义


陈义汉院士团队通过从心脏胆碱能系统、心脏谷氨酸能系统、心脏GABA能系统三个方面的研究,揭示与神经系统的传导类似,心脏内源性递质系统控制心电活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揭示了超越经典理论的心律失常机制,有望为心律失常开辟新的方向。


谭蔚泓院士:分子医学


谭蔚泓院士强调了分子医学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分子医学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健康中国的实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谭院士结合他的研究团队所从事的分子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具体讲述了以核酸适体作为重要的分子识别工具,在适体组学绘制细胞图谱、三阴乳腺癌的多参数分子分型、分子靶向显像炎癌区分方面的应用,从基础到临床、从临床单中心到多中心,展示了分子医学的广阔发展前景。  


朱兰教授: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的诊治新策略


朱兰教授介绍了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她指出,女性生殖道畸形(俗称“石女”)困扰着中国近360万年轻女性。朱兰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适合中国女性的原创性造穴治疗方案,该方案安全、可吸收且注重隐私,有望减轻“石女”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此外,朱教授还强调了女性下体感染、炎症及HPV感染后宫颈癌等临床问题所面临的药物短缺现状,呼吁各界关注并推动创新药物研发,改善女性健康。她的研究成果和呼吁为女性健康领域带来了新希望。


徐沪济教授:自身免疫病的创新诊断和治疗


徐沪济教授指出传统CAR-T是 “私人定制”。从患者自身提取细胞改造过程复杂、成本高。通用型CAR-T则采用健康供体T细胞工业化量产,成本大幅降低。在不远的将来通用型CAR-T疗法将不再高攀不起,而将成为更多患者可负担得起的治疗选择。目前,徐沪济教授团队已用通用型CAR-T疗法治疗的患者均达到预期效果临床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


张运院士:提高心脏罕见病的诊治水平


张运院士从罕见病定义入手,现全球罕见病种类超7000种,心脏淀粉样变是心脏类罕见病的一种,其中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患者心脏、肾脏等器官,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生活质量。关于治疗,张院士提出“心脏淀粉样变牵动多个器官组织系统,要集结相关科室的医生,根据患者病况,融合化疗、用药、心脏移植与评估等多种手段,共同制定会诊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张院士会上呼吁临床医生关注罕见疾病、关爱患者,协同促进提升治疗质量和临床水平。


大会的学术交流仍在持续!接下来的会议日程将继续围绕心血管疾病防治、精准医学、转化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多组学、创新医疗技术等热点展开深度探讨。

3月8号,精彩继续!


扫码查看会议日程!


阅读数: 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