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弥补临床指南的不足,2025年美国ACC/AHA/HRS等多家学会联合发布了ICD、CRT及起搏治疗适宜性使用标准(AUC)。本期文章,我们聚焦于其中第7节的内容,详细讨论无既往植入器械患者接受CRT治疗的适宜性判断。
临床实践中,以下几点必须明确:
心电图判读:准确判断LBBB、RBBB和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的标准,尤其注意区分LBBB与非LBBB类型。QRS时限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也需精确测量。
药物治疗与节律因素:所有评估均需患者接受至少3个月优化的指南导向药物治疗(GDMT)。持续性房颤患者必须严格房室结消融或药物控制心室率,确保CRT起搏占比≥98%。
CRT适应症的新分类和评分系统
2025版AUC指南基于以往的证据,提出了明确的CRT适用分级系统:
I类推荐(适宜):LVEF ≤35%,窦性心律,LBBB,QRS ≥150ms,NYHA II-III级患者。
IIa类推荐(适宜):LVEF ≤35%,窦性心律,非LBBB但QRS ≥150ms的重症患者,或LBBB但QRS稍窄(120-149ms)症状中度以上患者;房颤患者需要CRT且可严格控制起搏比例接近100%者。
IIb类推荐(可能适宜):非LBBB患者症状较重但QRS宽度中等或较轻患者,或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症状轻微但电不同步极明显者。
III类(很少适宜):非LBBB且QRS <150ms轻症患者,或严重疾病且预计生存期<1年的患者。
临床具体场景分析及CRT适宜性评分
下面通过几种具体临床情景进行分析和评分解读:
情景1: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表7.1)
LBBB型患者:QRS越宽、症状越重,CRT适用性越高。QRS ≥150ms且症状明显时评分达9分,强烈推荐,推荐级别适宜;QRS中等(120-149ms)症状明显时7分,推荐级别适宜;但症状较轻时推荐级别降为可能适宜。
非LBBB型患者:只有在QRS极宽(≥150ms)且症状重时才达到适宜的下限(评分7),否则一般不推荐。
图16以图示总结了表7.1的结果,直观显示缺血性心肌病中CRT适宜性的演变:当QRS逐渐延长且由非LBBB变为LBBB时,CRT的评分从“无益”逐步提升为“适宜”。
情景2:非缺血性心肌病(表7.2)
非缺血性患者CRT适宜性与缺血性患者类似。LBBB且QRS较宽者显著获益(评分7-9),非LBBB者则获益较不确定,仅在重症且极宽QRS时适宜(评分6-7)。
图17概括了表7.2的要点。可以看到,非缺血性心肌病中CRT适宜性的分布颜色和趋势与缺血性心肌病基本相符:只有满足LBBB且QRS较宽的情形才呈现绿色的“适宜”,而窄QRS或非LBBB仍以红色“很少适宜”为主。
LVEF 36%-50%但有ICD指征患者(表7.3)
这些患者CRT仅在特殊情况下适用。LBBB、QRS ≥150ms、NYHA III级评分6分(可能适宜);非LBBB或症状轻微者多数推荐级别为很少适宜(评分<4)。
图18对应了表7.3的总结。图中可见,在LVEF 36%~50%人群的大部分区域,CRT都是红色的“很少适宜”,只有当LBBB伴随宽QRS且NYHA分级较高时,才出现少量黄色(可能适宜)。即使是最佳情况下(LBBB + QRS宽 + 重症心衰),也未出现绿色的“适宜”区域。这直观地表明:在左室功能尚可的人群中,CRT几乎从未被视为一线治疗,除非特殊情况才酌情考虑。
终末期心衰患者(IV级,依赖静脉药物)(表7.4)
通常CRT无效,仅QRS极宽LBBB患者为可能适宜(评分6),其他情况极少推荐(评分2-3)。
图19总结了表7.4的发现。图中几乎全部情景都呈现红色(很少适宜),只有LBBB+QRS ≥150ms的情况显示出一小块黄色区域,提示“可能适宜”。这一可视化强调:对于依赖静脉正性肌力药的终末期心衰患者,CRT并非常规推荐,除非满足特殊电生理条件。
预计高比例右室起搏患者(表7.5)
如果需高比例右心室起搏(>40%)且LVEF ≤35%,应积极考虑CRT,推荐级别为适宜(评分7-8);LVEF稍高者则需更高的起搏比例和症状级别才适宜。
图20以简洁的图形总结了表7.5:当预计心室起搏<40%时(特别在LVEF正常人群),图示多为红色或黄色,表示CRT通常不必要;而当预计起搏>40%时(特别在LVEF降低人群),图示转为绿色的适宜区域。这直观地强调了起搏依赖患者应尽可能采用CRT以防止心脏不同步的理念。
血运重建术后 <3 个月(GDMT不足3个月)的难治性 III/IV 级心衰(表7.6)
一般建议等待药物优化再评估CRT,但对于QRS极宽LBBB且严重症状患者,也可提前适度考虑CRT(评分4-6);大多数情况下不建议提前植入。
图21对应表7.6,展示了这些情形的图解总结。可以看到,仅在LBBB + QRS显著延长的情景下图示出现了一小块黄色(表示“可能适宜”),其他多数情况都为红色(很少适宜)。这直观说明:对于术后尚未稳定的顽固性心衰患者,除非具备典型CRT指征,否则应尽量避免过早植入CRT。
合并明显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表7.7)
CRT对右心功能衰竭为主的患者并无明显获益,通常不推荐,很少适宜(评分3)。
CRT适用性判断的综合临床启示
电机械不同步程度(QRS宽度与类型)是决定CRT适宜性的最关键因素。LBBB+宽QRS患者明确获益最大。
症状越重(NYHA III-IV级)越适合CRT治疗,而轻症(I-II级)患者适用性较低。
右室起搏占比高时应尽早考虑CRT,避免纯右室起搏带来的心功能恶化。
术后恢复期患者应谨慎CRT植入,优先药物优化后再决定,除非极宽QRS且严重症状。
右心功能不全患者CRT不适宜,需另寻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新技术展望
尽管CRT疗效明确,但仍有大量患者不符合严格适应证。未来需关注以下方向:
传导系统起搏(如希氏束或左束支区域起搏),可能成为CRT的重要替代或补充,临床前景广阔。
更精准的患者选择标准和个体化治疗决策,提高CRT疗效。
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优化策略,确保CRT疗效最大化。
总结与展望
作为心内科医生,我们的目标始终是让正确的患者在正确的时机获得正确的治疗。这也是适宜性标准(AUC)所强调的核心理念。希望通过本期分享,能够帮助医生们在CRT治疗决策时更加胸有成竹,让患者真正受益。
未完待续
转自:世说心语之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