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一 张伟 向定成:胸痛中心建设将向院前院后拓展

1.png

  2017年11月3日~5日,第七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原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围绕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会议期间,大会执行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负责人方唯一教授,广东省卫计委医政处张伟处长,大会执行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向定成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专访。

1.png

严道医声网:

      作为“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办公室”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胸痛中心质控工作的进展情况?

方唯一教授:

      胸痛中心的质控最早是在2015年提出来的。当时,全国已有40家医院建成了胸痛中心,但我们在认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医院胸痛中心认证以后,质量反而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考虑,要建设起相应的质控管理体系,保障胸痛中心的建设质量。

      这个工作后来就由我牵头,并邀请台湾专家帮助,参考国外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关键指标。现在,我们的质控体系要求,胸痛中心收治的每一个病人,都要将14个时间节点等指标如实填报,如D2B时间、心电图完成时间、心肌酶检测时间等,这些认证时都是有要求的,认证后达不到就说明质量往下滑了。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会对这些胸痛中心的质控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发现做得不好的,就要进行检查;连续做得不好,就会提出批评;批评后还做不好的,对不起,我们要取消对它的认证。

      另外,我们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每个月都将各中心的情况进行排名反馈,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提升。在本次大会上,14个指标排在后10位的医院,不管你这个医院有多大,我都要一一点名。做的好的中心,我们也要奖励,颁发金牌、银牌、铜牌。今后,我们对质控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不能让个别中心影响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形象。

严道医声网:

      对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您都有哪些规划?

方唯一教授:

      谈到下一步的重点工作,首先,我们准备对胸痛中心认证的某些指标进行修改。如D2B时间,只是强调患者到医院来进行救治的速度,但现在国际上已经改为F2B时间,就是首次医疗接诊到球囊扩张的时间。因为院前的这段时间有时也会很长。国际上认为,在首次接诊3小时之内开通血管比较理想。所以,用F2B时间替代D2B时间,既有利于真实地反映患者的就诊时间,也有利于调动更多基层医院的参与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指标需要修改,我们将在有关会议上专门讨论。

      其次,我们将加大对基层医院的帮扶。现在各省级的胸痛中心已经基本建好完成了,但急性心梗的死亡率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层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基层医疗能力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实质上的突破。

      第三,我们还要加强病人术后的管理。胸痛病人手术出院后,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事倍功半,管理好了,就会事半功倍。如何有效降低再次住院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都要靠出院以后的管理来做。

      因此,胸痛中心的质控工作将进行两大转移,一是加强院后的管理,二是加强基层的管理,从而真正把高危人群有效地管理起来,做到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相配合。只有这样,中国冠心病发病的拐点,才能更快地实现;也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才体现了胸痛中心建设的最初目的。

严道医声网:

      今年3月,广东省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17-2019年广东省胸痛中心创建活动方案的通知》,对广东省胸痛中心建设的形势与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请问张处长,广东省卫计委将从哪些方面支持胸痛中心建设?

张伟处长:

      第一,是加大投入,提高基层的硬件设施水平。广东省卫计委对县级医院投入11.2亿,加强救治能力的建设,要求县人民医院要配齐76种关键设备,其中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因为没有DSA的话,急诊PCI就做不了。

      第二,在人员培训方面,我们有针对性地提高各个专科的能力,例如,将心血管专科的培训委托给广东省人民医院。因为只有真正提高了县一级的救治能力,就地就近治疗才有意义。

      第三,我们依托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积极在全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培训。我们看到,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培训过的每一个地方,相应的工作都得到了大大的推动,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的各位专家和解放军广州总医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最后,广东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在不断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提高胸痛救治能力,不是一家医院的事情,也不是120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个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出面来主导。卫生行政部门要起到组织、协调、推动的关键作用。各个单位在胸痛病人救治面前,没有部门利益的这种说法,抢救病人的生命是我们唯一工作的目标。

这样,有卫生行政部门的推动、有政府财力的支持、有专家技术上的支持,胸痛中心建设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严道医声网:

      随着各大胸痛中心的建设,院内急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正如刚才方教授所言,院前急救这块还相对薄弱,对于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您是怎么看的?

向定成教授: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建立院前急救体系时,政府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单纯就近,没有考虑重大疾病的急救机制。无论是120急救体系,包括各个地方自己建设的急救体系,大都是采用的这一原则。但显然,单纯的急诊就近原则,没有考虑医院的救治条件,因此,对于很多急危病人而说,就近并非最佳。如果初次送达的医院不能治疗,就需要进行二次转诊。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很多患者可能就因此失去了宝贵的抢救机会。这也是我们在推广胸痛中心建设理念之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胸痛中心建设的认证标准里提出了所谓的“第三要素”,就是要在医院绿色通道的基础之上,一定要跟院前急诊体系进行无缝衔接。就是说,院前我们也要管起来,救护车到达现场,我们就要开始启动急救流程,要实现现场的分诊,而不再是等送到医院后再进行分诊。救护车要根据病情,大致判断出是哪种类型的胸痛病人,并尽快送达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通过这样的分诊,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大多数的胸痛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严道医声网:

      在院前急救方面,广东省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向定成教授:

      从全国来看,院前急救体系可分成4种急救模式:指挥型、独立型、依托型、混合型。这四种模式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广州地区的大多数医院,都是指挥型的。也就是说,120只管调度指挥,接听电话后把病人就近分配到急救站,再由急救站派车去接病人。救护车是从医院开出去的,所以一般就拉回自己的医院。医院的救治范围是事先按照就近原则划分的,这就是指挥型的特点。它的好处是院前跟院内容易衔接起来,但是如果这家医院不具备救治能力,反而就耽误了病人,所以有利也有弊。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广东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就倡导要提高救护车的公共性,即医院派出去的救护车,也应该接受120的整体指挥。如果接到的是一个急性胸痛的病人,现场心电图做完之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他自己的医院若不具备救治能力,就要送到最近的能够救这个病人的医院去。这就是我们目前在广州推广的模式。


阅读数: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