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资讯第36期|2017年度中国心血管病10大科学研究(语音版)

upfile

        由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青年委员会联合严道医声网、中国循环主办的“中国心血管病十大科学研究”评选活动于近日落下了帷幕,近6万名网友参与了此次票选活动,活动根据网络投票结果评选出了十项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原创研究,希望能借助此次评选活动提高广大青年学者的科研参与意识,提升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关注热度,创造相互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究竟哪些研究当选了年度中国心血管病科学研究(因为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所以倾向于选择了更贴近临床的研究,本投票仅反映参与者的兴趣和关注程度,不具备权威,投票结果不代表研究的水平)。


01

1.jpg

        在去年8月于巴塞罗那举办的国际心血管顶级学术会议——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备受瞩目的最新突破性研究专场中,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何奔教授公布了EARLY-MYO-I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后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

        针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方法主要有2种,一为溶栓治疗,二是直接介入治疗。目前后者是STEMI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案,也是国内外治疗指南所公认的I类推荐。但很多地区受限于医疗条件的落后,STEMI患者无法实现直接介入治疗。

        何奔教授研究团队的EARLY-MYO-I研究旨在对比“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两种治疗策略对于STEMI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非劣性研究,纳入了来自7个中心的344名STEMI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和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组。

        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症状发作6小时内的STEMI患者,与现有指南优先推荐的直接介入治疗相比,先给予半量阿替普酶溶栓,溶栓成功后3-24小时行早期介入治疗与其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梗死心肌再灌注水平、梗死面积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30天内的死亡、再发心梗、心力衰竭、大出血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都无明显差异。

        该研究为无法获得及时行介入治疗的的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又一优质的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基层心血管医生更好地管理棘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02

2.jpg

        富含脂质被认为是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之一,是引发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元凶之一,但非罪犯病变处存在脂质斑块的患者很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

        去年5月,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研究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结合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腔内影像技术,发现近三成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非罪犯病变处存在富含脂质的斑块,并且通过随访发现这类患者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较无脂质斑块的患者增加了1倍以上。

        该研究由来自6个国家的20家中心参与,共计纳入了1474名进行过OCT检查的PCI患者,并随访长达4年时间。研究结果显示,33.6%的PCI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存在脂质斑块,且这类患者4年内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无脂质斑块患者两倍。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1年以上也使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4.5倍。OCT下脂质长度更长、脂质环弧度更宽、最小管腔面积更狭窄是发生非罪犯血管相关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的脂质斑块的特点。

        该研究是目前入选脂质斑块样本量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并首次建立了非罪犯病变脂质斑块与临床事件相关性。


03

3.jpg

        过去关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多是在白种人群中进行的,北大医学部李立明教授研究团队去年发表于《JACC》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为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来自中国的大数据支持。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即CKB项目。CKB项目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开展的慢性病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基于血液的基础健康数据库,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环节深入研究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各类重大慢性病(如脑卒中、冠心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流行规律和趋势,为有效地制定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对策,开发新的治疗和干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在中国10个省(区)开展,共涉及51万余人,持续时间15至2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涉及长期保存生物样本的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之一。

        研究纳入46万人,追踪7年多后发现,国人67.9%的主要冠脉事件和39.1%的缺血性卒中与吸烟、过量饮酒、运动量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研究结合既往文献,将以下6种情况定义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或已戒烟;饮酒<30 g/天;运动达到中高等水平;饮食富含蔬果,限制红肉摄入;体重指数(BMI)介于18.5 ~23.9 kg/m2;腰臀比符合男性<0.90,女性<0.85。研究还探究了,与未坚持任何上述健康生活方式者相比,坚持3种、4种、5种或6种健康生活方式与主要冠脉事件,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相关性,拥有越多健康生活方式,患病率越低。


04

4.jpg

        近年来,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去年发布于《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来自我国阜外医院顾东风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指出,治理空气污染可防治慢病,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该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心血管疾病政策模型,整合了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多项大规模长期队列随访资料,结合我国空气污染、城市人口变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心血管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等数据,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预测了我国城市地区2017-2030年空气质量改善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

        研究标明:如果2030前年我国城市年均PM2.5水平能够降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的水平(55 μg/m3),则能减少43.9万例冠心病死亡、23.7万例卒中死亡、39.7万例非心血管死亡(包括7.9万例呼吸疾病死亡),增加337.9万寿命年(年均增加24.1万寿命年)。而如果年均PM2.5水平达到中国二级空气质量标准(35 μg/m3),将减少冠心病死亡168.4万例、卒中死亡98.1万例;增加1388.3万寿命年(年均增加99.2万寿命年)。如果年均PM2.5水平降至WHO推荐浓度(10 μg/m3),将减少冠心病死亡287万人、卒中死亡182.1万人;增加2557.6万寿命年(年均增加182.7万寿命年)。

        此外,研究人员指出,PM2.5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水平的健康获益超过吸烟人群减少30%所带来的健康获益。

        去年北京的雾霾控制初具成效,我们期待今年全国的空气更加洁净。


05

5.jpg

        成年心肌细胞一直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细胞,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曾春雨团队去年发布于《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颠覆了该经典病理学结论。该研究直观地显示了缺血性损伤后的成年心肌细胞不但具备再生能力,而且通过调控后其子代细胞还具备收缩功能;在特殊条件下成年心肌细胞增殖比率可达7.0%。

        心肌细胞的死亡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诞生后心肌细胞的数目不再增加,成熟心肌细胞作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具备再生能力,一旦损伤则永久丧失。目前的药物、支架、冠脉搭桥手术等临床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并不能逆转心肌细胞死亡的过程。

        课题组在解决体外成年心肌细胞培养的关键技术后,利用活细胞工作站,直观地显示了心肌细胞分裂的全过程,并对其增殖分裂的机制展开研究。然而完成增殖并不等于完成再生,心肌细胞增殖后的大部分子代细胞的肌小节结构紊乱且无收缩功能,提示再分化环节出现障碍,于是研究者进一步探明再分化机制并克服再分化障碍。

        曾春雨教授介绍,这一研究揭示“去分化—增殖—再分化”是成年心肌增殖的生物学特征和心肌内源性再生的重要途径,并探明了心肌再分化的具体分子机制。为临床促进心肌再生,治疗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带来曙光。


06

6.jpg

        去年9月雅培公司宣布暂停销售生物可吸收支架Absorb后,在介入诊疗领域引起轩然大波。而后一项来自于中国的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大型荟萃分析再一次指出了BVS的不足之处,即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患者的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是药物洗脱支架的3.5倍左右。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纳入了7项随机对照研究和38项观察性研究,结果发现,术后第一年内BVS支架内血栓的风险是药物洗脱支架的两倍以上,而一年以后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再次翻番,上升到了药物洗脱支架的四倍以上,同时植入BVS的患者第一年内再发心梗的风险也较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要高出63%,一年后则高出79%。

        相关专家表示,尽管可降解支架在各类研究中接连受挫,但其治疗理念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韩雅玲院士研究团队主导的评价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完全可降解支架NeoV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1年随访结果于近日发表于《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杂志,研究结果提示NeoVas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劣于第2代药物洗脱支架Xience,为可降解支架的拾回了一定的信心,但仍然必要按照研究计划进一步长期随访。


07

8.jpg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病、肝脏疾病和糖尿病等重要慢性疾病的绝对危险因素之一,识别导致疾病的遗传基因突变是揭示和了解发病机理的重要途径,去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教授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密西根大学和香港大学等40余家研究单位,通过对50余万东亚和欧美人群的外显子组和基因组研究,成功鉴定出50个影响血脂水平的易感基因,其中12个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国际跨种族血脂外显子组研究,包括6万例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和东南亚的受试者,以及44万欧美受试者的外显子组和基因组数据。

        该外显子组研究极大提升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信号区域内功能基因的鉴别能力,特别是鉴别出既往GWAS未能识别的25个功能基因的31个功能变异,其中大多数位点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为开展遗传机制研究指明了目标基因和功能位点。

        该研究有助于新的血脂调节遗传机制的解析,促进对血脂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识别和预测,揭示新的降脂药物靶点,具有重要临床和预防转化应用价值。


08

7.jpg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FFR技术被视为冠状动脉功能学诊断的“金标准”,是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实现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有力工具,但这一技术因其存在有创性、术中需要诱导充血状态、需要使用压力导丝、费用较高等不足,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团队首创了基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不需要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病变压力的定量血流检测技术即QFR 技术。

        去年10月, QFR的临床研究结果FAVOR II China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在丹佛TCT2017主会场正式发布。徐波教授在报告中指出,FAVOR II China研究显示,QFR与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的诊断一致性高达92.7%,为在线冠脉狭窄功能学评估提供了新方法,缩短并简化FFR测量过程。

        徐波教授同时指出,目前QFR的上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FAVOR II研究达到了其预设目标,或将对QFR在中国的上市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 发表于《JACC》杂志。


09

9.jpg

        先心病是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的先天性畸形,而外科纠治是危重复杂型先心病主要的有效治疗途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危重复杂性先心病的代表病种之一,发病率约占先心病1-3%,若不外科干预,约80%的患儿在生后1年内的死亡。

        《Circulation》发表了一项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会文研究团队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研究团队的关于TAPVC诊治策略的研究。该研究历时两年多时间,对768例该病种患儿运用原因别风险函数模型、部分分布风险函数模型、竞争风险Cox模型等进行了系统回顾性分析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TAPVC多中心临床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医疗团队对该病种诊治的有效策略。


10

10.jpg

        去年对于中国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TAVI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许多专家都表示介入诊疗领域即将迎来一个瓣膜病的时代,术者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经导管瓣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中。去年11月,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陈茂教授、冯沅教授带领的中国团队在阿根廷科连特斯Institute De Cardiologia医院完成了全球第一例预装载干瓣TAVI。术中所用的Venibri瓣膜在制造过程中就完成了瓣膜在输送系统上的装载,从而实现了产品在手术室的“即拿即用”,既方便了医生操作,又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降低患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风险,由于摆脱了传统戊二醛对瓣膜的处理,更大大提高了瓣膜的抗钙化性能和使用寿命。来自德国的Horst Sievert教授认为:“预装载瓣膜技术是自2002年出现经导管瓣膜技术后出现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它将较为复杂的瓣膜置换手术变得像心脏支架植入术那样简便,一定能让更广大的医生和患者从中获益。”


        听了这么多,您是否也激动呢,下周就是农历狗年春节了,我们提前祝您春节快乐,步步生辉!

        感谢大家收听每周“心”资讯,我们下周再见。

(作者: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委会)

阅读数: 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