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向华:建立血管“弹性参数”理念,推广经前臂动脉入径7Fr指引导管的应用
    尽管6Fr指引导管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操作,但是对于左主干或分叉病变,需行球囊对吻/双支架的患者,最好选用7Fr指引导管。然而由于多数患者桡动脉的初始状态直径往往小于7Fr指引导管的直径,因此多数医生认为7Fr指引导管不能通过桡动脉,故而选择股动脉入径。傅向华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对血管生物学的深入认识拓展了药物预处理条件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均证实,血管直径是“弹性参数”,桡动脉的初始状态直径在维拉帕米、硝酸甘油、地尔硫卓等药物预处理后,可以明显扩张,且血管的生物学特性亦发生改变,管壁变薄、变软、张力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适宜较为粗大口径的指引导管通过。前臂动脉的这一特点为经桡动脉入径使用7Fr指引导管完成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我中心开展了多种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微创化介入技术。对于分叉病变、多支复杂病变以及开口病变,可选用7Fr指引导管或6Fr大腔EBU导管行Kissing和Crush 等技术完成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也有研究表明,7Fr指引导管为经前臂动脉冠状动脉旋磨等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对于CTO亦可使用双侧前臂动脉途径,经右侧前臂动脉入径使用6Fr或7Fr指引导管行PCI治疗,经左侧前臂动脉途径应用4Fr造影导管行对侧冠脉造影,通过侧支循环明确PCI时导丝方向、位置、是否在真腔内,可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不增加患者的痛苦。
    我中心的研究成果《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一文发表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上(2014年12月第22卷第12期749-754页),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PCI的患者229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Fr组,113例)和7 Fr指引导管组(7 Fr组,116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完成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随访住院期间、术后30 d内的入径血管相关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6 Fr组行常规鞘管置入;7 Fr组则先行6 Fr鞘管置入,在充分局部麻醉并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更换为7 Fr动脉鞘管。6 Fr组有4例患者换用7 Fr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7 Fr组均成功完成PCI术,无患者转至6 Fr组。与6 Fr组相比,7 Fr组完成PCI操作时间更短[(52±9.2)min比(60±10.7)min,P<0.0001],球囊应用数量更少[(2.9±0.6)枚比(3.2±0.4)枚,P=0.002)],X线透视时间更短[(24±8.2)min比(28±9.4)min,P=0.02)]。两组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25.8)ml比 (158±23.5)ml,P=0.20)]。住院期间6 Fr组和7 Fr组前臂血肿[(4/113例(3.5%)比6/116例(5.2%)]及桡动脉闭塞[(4/113例(3.5%)比9/116例(7.8%)]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30 d随访,两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似[(2/99例(2.0%) 比 4/103例(3.9%)],且均未见掌弓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
    我中心研究表明:在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下,桡动脉血管内径增大,可容性增强,利于7 Fr指引导管分叉病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且并未增加血管并发症。
阅读数: 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