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8月17日~19日,第三届颅内支架专题国际研讨会(THISIT2018)在郑州隆重召开。大会执行主席、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做了《新医改形势下颅内支架临床应用策略》的精彩讲课。医维讯特将视频和精华摘要如下,欢迎观看!
新医改形势下颅内支架临床应用的背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我国的慢性病比率下降30%左右。目前我国慢性病的形势非常严峻,而脑卒中已成为首当其冲的慢性疾病,每年的新增病例达到200万,致残率和致死率居于首位,在此背景下,脑卒中的防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卒中中心建设是卒中防控的重要抓手,需要依靠持续流程的改进和基本急救措施的普及,以及卒中救治网络的建设,促进我国卒中防控政策落地生根。
颅内支架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颅内狭窄及急性脑梗死等脑血管病的治疗的治疗中重要性日益突显,已成为降低卒中残死率的又一有效方法。
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01 颅内支架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尤其是颅内支架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并且已成为技术创新和推广较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影像学及材料学的进步,同时临床研究的推动,颅内支架的设计不断地优化改进,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模式和效果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支架的革新推动动脉瘤的治疗理念由瘤内栓塞向血管重建转变,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不但能够通过血流重构重建血管,同时能够解除大型动脉瘤的占位效应。
血流导向装置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新的技术带来新的产品,新的产品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理念为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血流导向装置的适应证将不断扩大,使更多的病患获益。
02 颅内支架的安全性研究
经过严格的评估,我国多家中心对于颅内支架的研究均证实了颅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严格把握适应证,以及对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颅内支架的卫生经济学评估
卫生经济学评估能帮助政府决策部门使用最经济的方法获得最大的临床疗效,无论是对动脉瘤、动脉狭窄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取栓治疗等,都需要计算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支架取栓治疗的优异疗效在全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支架取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并且减少住院天数,在减少术后相应的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医院床位周转率。综合来看,颅内支架取栓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
颅内支架的国产化研发
在我国医疗成本核算框架中,器具材料占最高比例,因此,提高器具的国产化率是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方向。
我国在全球神经介入市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产品研发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导。在中国的新医改形势下,一方面,国外的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实现产品本土化。另一方面,国内关注神经介入的企业迅猛发展,国产品牌不断涌现,并且已经超越了单纯模仿的时代,真正进入到创新的时代,尤其是以微创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他们研发了全球首个治疗颅内狭窄的阿波罗支架,全球首个WILLIS颅内覆膜支架,亚洲首个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全球首个颅内快速交换球囊,以及微创医疗研发的全球首款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
临床研究是推动新技术在国内乃至全球临床应用的重要方法。我国近些年进步较快,开展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血流导向装置能显著提高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并且大的大减少相应的治疗费用,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动脉瘤治疗的疗效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颅内支架在神经介入领域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以颅内支架技术为代表的神经介入领域在我国发展迅猛,但是在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取栓技术,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数量庞大,医疗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颅内支架技术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充满机遇,但同时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同质性水平低,我们需要在创新的同时,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标准化水平,医师的培训水平,促使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的同质化水平。在产品研发方面,前期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未来我国神经介入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会越来越高。
无论是在国家需求,还是患者需求,产业需求,医学发展方面,未来颅内支架技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将起到越来越严重的作用,并且有广泛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