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资讯第70期 | 最新欧洲心脏病学杂志热点荟萃: 关注三尖瓣返流,可穿戴设备预警心肌梗死

upfile

2018年10月第三周(总第70期)

 ▲严重三尖瓣返流患者3年死亡率高达40%以上

 ▲三尖瓣返流加重心衰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主动脉瓣疾病风险较正常人群骤增三成以上

 ▲炎症类疾病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卵圆孔封堵术能够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地预防隐源性卒中复发

 ▲预防急性心梗等不良事件,随身可穿戴设备潜力无限

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尽在本期“每周‘心’资讯”

在过去的数年中,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TAVI)以及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的进展与普及,瓣膜疾病的微创治疗逐渐成为了介入领域关注的焦点,从近年来临床指南的更新也可见一斑。

然而,在瓣膜疾病方面仍然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三尖瓣。

事实上,三尖瓣返流,尤其是重度返流时,常常预示着患者预后不佳,无论是合并心力衰竭或左心瓣膜疾病,都会导致严重不良的后果。对于这类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无效,而外科手术治疗又风险极高,因此目前这类患者的临床结局通常较差。

可以预见的是,三尖瓣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将成为下一个前沿热点。

此次心资讯首先为您介绍几项三尖瓣相关最新研究。

严重三尖瓣返流患者3年死亡率高达40%以上

一项发表于欧洲心脏病杂志的来自荷兰的研究纳入了1000名平均年龄68岁的严重三尖瓣返流的患者,对其首次经超声心动图诊断重度三尖瓣返流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随访,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究。

结果显示:高龄、植入起搏器、三尖瓣瓣环扩张以及针对其他瓣膜进行外科手术等是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在短时间内进展为重度返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另外,第二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后,2.9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3.1%,并且由轻度返流到重度返流的进展速度越快的患者,死亡风险越高。

所以要早期识别哪些三尖瓣返流加重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的发生。 

三尖瓣返流加重心衰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三尖瓣反流不仅影响患者的存活率,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与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周围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日的一项研究对278名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 31±10%)、有效返流面积为0.26±0.3cm2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是否出现右心衰竭的症状取决于三尖瓣返流的严重程度;另外,流口面积≥0.4cm2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包括新发房颤、心衰等在内的心源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且,研究数据还提示我们,三尖瓣返流会进一步对左心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高血压患者主动脉瓣疾病风险较正常人群骤增三成以上

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我们对主动脉瓣狭窄的具体机制,如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炎症等,以及是否有相应的预防措施还知之甚少。

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其一项大型队列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该研究纳入了540万名既往无心血管疾病或主动脉瓣疾病的受试者,在为期9.2年的随访期间,20680名(0.38%)患者被诊断为主动脉狭窄,6440名(0.12%)患者出现了主动脉瓣返流。

分析结果显示,血压与主动脉瓣狭窄和反流的风险增高相关

●收缩压每增加20mmHg,主动脉瓣狭窄风险增加41%,主动脉返流风险增加38%,并且在年轻患者中相关性更强

舒张压每增加10mmHg,主动脉瓣狭窄风险增加24%,主动脉瓣流风险不增加。

此外,脉压差每增加15mmHg,主动脉瓣狭窄风险增加46%,主动脉瓣流风险增加53%。

因此,可以认为高血压是主动脉瓣狭窄和返流重的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或许是通过机械力的作用导致主动脉瓣相关疾病,但其中具体的因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炎症类疾病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其实不仅瓣膜性心脏病与炎症有关,血栓栓塞相关疾病也与炎症有关。例如,此前就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带来的获益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汀的抗炎特性。

近日的一项来自于美国的大型研究就对比了12084例银屑病关节炎患者、194288例银屑病患者、51762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1225571名健康对照人群的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发现这类炎症性疾病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分别增加了7%、29%和35%。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的患者在经药物治疗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会有所下降。

因此,全身炎症性疾病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不同类型的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增高程度存在差异。

卵圆孔封堵术能够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地预防隐源性卒中复发

据统计,美国每年新增80万卒中患者,其中有30%为隐源性卒中,而隐源性卒中的患者中又有40%为卵圆孔未闭的患者。但目前对于卵圆孔封堵术是否能够有效预防隐源性卒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的指南也并不推荐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常规进行封堵术。

那么对于已经发生了隐源性卒中的患者来说,卵圆孔封堵术的效果如何呢?

近日来自欧洲心脏病杂志的一项纳入了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440名患者在内的荟萃分析显示,对于已经发生过隐源性卒中的存在中重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卵圆孔封堵术预防卒中的作用强于单纯药物治疗。

该研究中,封堵术组有1829名患者,药物治疗组有1611名患者,结果显示封堵术组患者的卒中风险较药物治疗组低68%,且获益主要局限于中重度分流的患者。但是行封堵术的患者的发生房颤的概率却是药物治疗组的4倍以上。

预防急性心梗等不良事件,随身可穿戴设备潜力无限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心脏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心脏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SCD)等。如何准确预测急性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我们正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随着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为我们降低急性心源性死亡率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AMISCD发生前的几天到几周的时间段内,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警告性症状,除了心绞痛和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包括疲劳、焦虑和流感样症状等。尽管这些症状可能是非特异性的,但是却可以帮助提高AMISCD的存活率。有研究显示至少有50%的SCD患者在死亡前4周出现过预警症状,而在症状出现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那些未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

如何能在发生前驱症状时及时识别出高风险人群呢?

目前已有几家公司生产出了结合智能手机的心电图记录系统,用于筛查心律失常患者,其中一个公司AliveCor (www.alivecor.com)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记录单导联心电图,使用者将一根手指放在电极上,就可以记录下30秒实时心电图,病人或医疗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在线访问。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可以用来识别即将发生的AMI。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可以启动程序,并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程序会根据他们的回复,以及系统中存储的个人数据和病史,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如果病情加重,该程序可以直接拨打急救电话。

积极鼓励提倡可穿戴设备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避免医疗评估的假阳性,以免增加急诊医疗负担。在大规模推广应用前需要在前瞻性观察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以评估有效性,而后还应在高风险患者中进行相应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感谢大家关注每周“心”资讯,我们下周再见。

策  划:刘 巍 严道医声网

内容提供:刘 巍 席子惟

文字编辑:张晓静 吴 玲

后期制作:子 琪 蒋京花   杨 薇

阅读数: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