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新时代,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在阜外医院获得成功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团队成功完成2例超声引导下“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本次手术由阜外医院潘湘斌主任主刀,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全程采用超声引导,通过针眼大小的股静脉穿刺口,成功植入“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实现“不开刀、无射线、无造影剂、不全麻、无残留”治疗心脏病,中国方案在可吸收封堵器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一、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异常

人体心脏是区分成两个独立空间的腔体结构,以“房间隔、室间隔”为隔离带,分为左右两个空间,右心房室负责为静脉血加速,使其流向肺部获取氧气;左心房室负责为动脉血加速,将从肺部而来富含氧气的血液推向全身器官。

1.jpg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有些人的心房间隔天生发育不全存在缺口,使得左右心房的动脉血、静脉血发生了混合,这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身体缺氧,人体容易疲劳、发育受抑制,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右心房、右心室的压力,进而增加肺部血管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二、介入封堵手术是治疗房缺的有效方式

目前,介入封堵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安全并且成本较低的治疗方案。

2.jpg

图中是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的示意图,医生会通过股静脉(腿部的静脉),将一根导管引入到心脏的缺损处。

3.jpg

然后,将封堵器(一种看上去像“双头伞”的医疗器具)沿着导管置入到缺损位置。等到“小伞”到达指定位置之后,按次序分别张开这两张“伞”,这样它就牢固地固定在了缺损的位置上,实现了封堵缺损的效果。完成封堵后,介入导管撤出心脏并原路返回。

三、现有金属封堵器仍存在局限性

目前植入人体的封堵器是由金属制成的,将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不但存在远期并发症,而且部分敏感的病人会有慢性炎症,即俗称的“异物反应”。研制可吸收封堵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技术进行研发,但是由于研究难度巨大,目前全球尚没有可吸收封堵器进入市场。

为了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参与推动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临床研究,填补了当前领域的世界空白。这种封堵器的主要原材料是左旋聚乳酸(PLLA)。这是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植入人体后,它的整体材料,包括框架、阻流膜、缝合线、锁定机构等,最终会在体内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由人体代谢排出。

4.jpg

可吸收封堵器

由于它可以被人体降解和吸收,这就降低了封堵器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不影响未来治疗其它心脏疾病(比如左心耳封堵手术中需要穿刺房间隔,金属封堵器残留会导致穿刺失败)。可吸收封堵器有效地消除了传统合金材料封堵器存在的副作用,人们不用再担心金属材料带来的潜在隐患——金属材料引发的过敏反应,金属材料驻留在心脏里影响未来其他手术操作等问题。

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超声引导可吸收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

5.jpg

潘湘斌教授讲解可吸收封堵器

潘湘斌主任在超声引导下为两位房间隔缺损患者实施了采用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介入手术。参与手术的还有专程来中国学习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PAN procedure)的秘鲁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专家,他们评价这项技术代表了世界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前沿进展,赞叹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产品的高超水准。 

6.jpg

手术操作过程

手术全程都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过程中患者意识清醒,未采用全麻及气管插管,全程操作使用超声引导,通过右腿股静脉穿刺口,将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患者心房缺损处。术中超声当即显示患者封堵器形态良好,残余分流消失。手术植入时间仅十分钟,远远优于放射线引导的传统方式,手术成功后患者即可直接返回病房。

7.jpg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

潘湘斌教授术后介绍道,常规的放射线介入手术中,因为放射线看不见可吸收材料,所以要求封堵器必须添加金属标记点,封堵器无法做到完全可吸收。潘湘斌教授首创的经皮超声引导介入技术(PAN procedure)另辟蹊径,完全放弃放射线,所以不需要依靠金属标记点,为研制及应用完全可吸收封堵器铺平了道路。潘教授团队利用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巨大优势已经于2018年3月完成世界首例完全可吸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临床应用,此次手术成功,为国产房间隔缺损可吸收封堵器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可吸收封堵器是医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对先心病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阅读数: 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