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邹建刚:规范培训 优化希浦系统起搏

1.jpg

2019年3月2日,第十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召开期间,“第二届生理性起搏论坛:聚焦希浦系统起搏”如期圆满举行,会议期间,严道医声网采访了此次论坛的执行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建刚教授,为我们分享此次论坛的特色以及希浦系统起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严道医声网:“生理性起搏论坛”是国内较早聚焦希浦系统起搏的学术会议之一,作为会议倡导发起人之一和执行主席,您对会议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邹建刚教授:起搏系统经过六十年的临床应用,已经可以实现生理性起搏,在最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希浦系统起搏已经能够获得生理性起搏的效果。

去年成立的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希氏束起搏工作委员会,主要是希望通过建立这个工作委员会,能够更好的优化希氏束起搏,更好的应用于临床,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经过去年一些新方法的探讨,希氏束起搏已经逐步往前延伸到左束支区域起搏,其与希氏束起搏的区别在于,左室间隔面的希浦系统分布非常宽泛。左束支区域起搏通过将导线从右室间隔面逐步旋到左室间隔面,从而夺获希浦系统,快速的完成心室激动。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希氏束起搏相比,相对操作难度要低,而且获得起搏的参数更加稳定,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左束支区域起搏如果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实现预期效果,相信也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种起搏方式。


严道医声网:本次是论坛第二次召开,请您简单总结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希浦系统起搏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变化和进展?相较于第一届,此次会议又对应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哪些创新性变化?

邹建刚教授:今年的第二届生理性起搏论坛还是聚焦到希浦系统起搏这个方面。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来看,江苏省在2018年度完成的希浦系统起搏例数大概有800台,在全国将近占1/4,其中涉及到的单位有50家。去年的第一届希浦系统论坛主要是通过病例的交流,来理解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去进行更好的临床使用。

经过一年的发展,今年的第二届论坛,从内因上首先是从比较高的层面来探讨希浦系统起搏这样一个新的起搏方式可能处在什么样的现状和将来的应用前景。

第二,此次论坛邀请了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介绍他们的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经验,分享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成果。

第三,通过现场手术演示,结合部分中心一些好的病例进行交流,不仅能了解到新的起搏方法的应用情况,同时让更多有兴趣的医生能够从实际的手术演示及病例分享中,获取对新的起搏方式的认识。


严道医声网:您和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希浦系统起搏,能否请您结合贵中心开展希浦系统起搏技术的历史、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做的探索、目前技术开展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和大家分享贵中心在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开展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

邹建刚教授:我们中心去年完成了将近400例的希浦系统起搏手术,经过这么多的应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所应用的手术时程也越来越短。

第二,在病例植入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比较规范的观察和研究,希望希浦系统起搏技术能够真正起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同时利用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在一些疾病中应用的优点,通过系统的观察或者专门的研究来进行评价。

随着起搏器植入病例的逐渐增多,应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新的起搏技术,而且还可以与国际的专家进行交流。事实上,我国在左束支起搏方面领先于世界水平,所以我也非常期待我国的一些同行专家能够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以及江苏省心电生理起搏分会的领导下,组织一些更加规范、更加有意义的临床观察研究,把这项技术更规范地推广到临床实际应用中。


严道医声网: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在我国经历了前几年“能不能做?”的质疑,到近两年“怎么规范的做?”的认可和期待。您如何看待该技术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邹建刚教授:起搏的发展总共经历了60个年头,事实上,生理性希浦系统起搏是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起来。最早报道的希氏束起搏是在2000年,但当时病例数比较少,并且都是一些非常特殊的病人,比如心功能不全、房颤等,这些病人都是通过房试剂消融后进行希氏束起搏。

希氏束起搏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但是它的手术难度,以及完成手术以后可能存在的感知偏低、预值偏高等问题,有的病人甚至可能随访一年或两年,发现他的预值还会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是希氏束起搏在技术上面临的困难。

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报告了一个案例,他通过室间隔从右边逐步悬入到左侧间隔面纠正了左束支起搏,使病人的心功能获得了改善。随后在对需要的患者进行起搏时,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在左室间隔面能够夺获希浦系统的成分,从而获得非常好的心室激动。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只要能够更加优化,相信一定有非常好的前景。


严道医声网:VAS-CHINA2018期间,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希氏束起搏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首任主任委员,对于如何利好这一平台,有效推动江苏省希氏束起搏技术发展,您有哪些规划和思考?

邹建刚教授: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应该在早期阶段就慎重对待,标准规范的应用才能达到新技术的预期使用效果。关于如何应用好新的技术,从希氏束起搏工作委员会的层面应该要进行规范的培训。

2019年,希氏束起搏工作委员会有一个初步的计划,即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大概每个季度进行相应的学术交流,形式主要是通过手术演示直接进行观摩探讨。

第二,对手术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通过其他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心的经典病例进行交流,从实际病例中去评价,探讨对新技术的担心和困惑,以及需要客服的困难等,和目前的很多大型会议有所区别的是,这种交流应该是最接近临床实际的专题研讨,这也是工作委员会要开展的主要工作。


邹建刚教授团队介绍

所在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病区。团队服务范围和主要特色: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心脏性猝死的规范化诊疗及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开展的手术项目包括: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ICD)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希氏束起搏、各类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扑、室早和室速等)的导管射频消融术。近年来,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一项原创性RCT研究(随机化对照试验),提高了CRT疗效,近年来聚焦希蒲系统实现生理性起搏。

邹建刚教授,现任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委员,中国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侯小锋副教授任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青年委员。每年举办“江苏CRT论坛暨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学习班”,旨在推动江苏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学术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影响力逐年提升。作为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每年招收学员2~4名,为各级医院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

邹建刚教授团队中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各1人,博士学位4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各1人。每年完成各类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200余例,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术200余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6项,省级重大和重点项目2项,其他部省级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和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多项;GUIDE-CRT研究(SPECT指导左心室导线提高CRT疗效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在2017年HRS上作为late breaking clinical trials大会报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论著4部。

阅读数: 947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