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ace|FREEZE队列研究最新结果发布: 冷冻球囊房颤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添佐证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包括继发脑血管栓塞、诱发加重心功能不全等。传统的药物治疗不能根治房颤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BA)是继射频导管消融(RFA)之后的心律失常治疗创新技术。CBA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其在心肌局部造成的损伤边界相对清晰,组织坏死均匀,对血管损伤小、创面血栓形成几率低、操作过程中患者疼痛轻、易于耐受等,且安全性高、成功率易于复制。

随着临床经验和循证学证据的积累,CBA的适应症逐渐扩展,有关房颤消融术式选择的临床研究陆续开展,FREEZE研究为第一个使用队列研究设计来对比CBA与RFA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对比了两组治疗症状型阵发性房颤和药物无效性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期其研究结果发表在《Europace》杂志上。作为该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吴立群教授对该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2.jpg

研究设计

研究人群

FREEZE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有德国、西班牙、美国、南非、中国、波兰、希腊、澳大利亚八个国家的42家中心,作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BA)中心或者射频导管消融(RFA)中心收治患者,其中23个CBA中心,19个RFA中心(术者需至少有50例以上的该类消融经验)。CBA中心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入CBA组,RFA组同理。研究采用了意向性分析的方法,对比CBA与RFA治疗症状型阵发性房颤和药物无效性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2011年~2017年,FREEZE研究共纳入4189位患者,包括CBA组2329位(55.6%)和RFA组1860位(44.4%)。

3_副本.jpg

消融策略和随访

肺静脉隔离(PVI)是主要的手术策略,但允许进行PVI外的消融。例如,RFA可以选择加做顶部线、二尖瓣峡部消融;CBA可以做PVI外消融或采用RF补点。消融过程中可以使用三维标测系统(RFA组94.3%使用,CBA仅交叉至RFA组的患者使用),CBA进行了膈神经起搏和监测。

所有患者术后院内继续观察24~48h,电子装置监控和/或24h以上的Holter监测;第三个月和第十二个月时组织自愿Holter监测(持续1~7天);至少十二个月后,机构进行标准结构的电话随访和问卷填写。任何重要事件/并发症将记录;如果有肺静脉狭窄或其他症状,机构将进行相应检查;若复发,再次消融的方式取决于术者决策。

研究终点

主要研究终点: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即3个月空白期之后,至少12个月随访期内房性心律失常(持续≥30s)的发生情况;次级研究终点:安全性、手术过程相关数据、临床事件等,包括严重心血管、脑血管事件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再住院率、再次消融率、电复律率、症状(EHRA评分)和生活质量等。

研究结果

基线资料

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显示,CBA组患者比RFA组平均年龄年轻1岁,合并症较少(冠心病、瓣膜病),CHA2DS2-Vasc评分稍低。RFA有26位患者转入CBA治疗,CBA有14位转入RFA。另外还有1247位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进入FREEZEplus注册研究。

4_副本.jpg

消融工具、过程的基本信息

RFA组中,92.4%使用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其中压力导管比例未知;CBA组中,24%使用第一代冷冻球囊导管,72%使用了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4%使用了第三代冷冻球囊导管。左共干发生率CBA组vs.RFA组无差异(11.4% vs. 13.8%,P=0.09),存在右肺中静脉的比例CBA组高于RFA组(5.6% vs. 2.7%,P<0.01)。

RFA组中加做了PVI以外的部位消融的比例比CBA组更高(19.7% vs.11.3%, P< 0.001)。CBA组中整体2.8%补点率(第一代冷冻球囊导管补点率高于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4.6% vs. 2.2%, P=0.03),10%更换过不同大小的球囊型号(主要发生在第一代冷冻球囊导管的应用期间,17.0% vs. 8.7%, P<0.0001)。

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为441天(CBA)和511天(RFA)(P <0.0001)。随访患者中,CBA组(80.1%)比RFA组(73.3%)有更高比例的患者依从并接受了心律失常监测(ECG, Holter或事件记录)(P< 0.0001),但Holter动态心电图监测比例无差异;随访期间,使用I类AAD药物的患者在CBA组和RFA组中有差异(7.6% vs. 13.4%, P< 0.0001),出院前AAD治疗比例RFA组也比CBA组更高(36.1%vs.20.4%,P< 0.001)。

主要研究终点

急性肺静脉隔离率CBA vs. RFA为98.2% vs.99.2% (P=0.17),无显著差异。3个月空白期内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差异,空白期后CBA vs. RFA仍然无差异(30.7% and 39.4%,P=0.12)。再消融率CBA组显著低于RFA组(相对危险度0.46, 95% CI 0.34–0.61; P < 0.0001),全因再住院率CBA组显著低于RFA组(相对危险度0.68, 95% CI 0.54–0.86; P = 0.001)。

5.jpg

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CBA成功率高于RFA,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6.jpg

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CBA与RFA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RFA组行PVI以外部位消融的比例更高,但远期成功率与CBA之间并无差异。

7.jpg

次要研究终点

空白期后再消融率CBA组显著低于RFA组(相对危险度0.46, 95% CI 0.34–0.61; P < 0.0001) ;全因住院率CBA组显著低于RFA组(相对危险度0.68, 95% CI 0.54–0.86; P = 0.001) ;平均手术时间CBA比RFA缩短39.5min(P=0.01),左房时间CBA比RFA缩短35.6min(P=0.002);X线曝光时间CBA高于RFA (2487 vs.1792 cGycm2, P < 0.001);

消融前后EHRA症状评分(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symptom score)百分比堆积柱状图显示,两组消融前后EHRA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 < 0.001 ),消融前CBA组EHRA症状轻于RFA组,消融后CBA组和RFA组至少改善一个等级分别为76.3%和84.9%(P < 0.0001)。

8.jpg

并发症

整体并发症数量CBA组低于RF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0% vs. 2.8%, P= 0.088) 。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调整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出院后CBA组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和整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RFA组。膈神经损伤两组之间并无差异;RFA组死亡率、肺静脉狭窄、心包积液治疗、晕厥发生率较高且有统计学差异。

9.jpg

研究意义

此研究为目前第一个对比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与射频导管消融的大型队列研究,对比两组治疗症状型阵发性房颤和药物无效性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FREEZE研究取得的成果是振奋人心的,尽管不同组别基线情况略有不同,CBA组患者比RFA组平均年龄年轻1岁,合并症较少(冠心病、瓣膜病),CHA2DS2-Vasc评分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组中心操作经验也有差异,射频组患者大部分来源于射频消融导管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中心,而CBA组的中心分布较散,多家小中心的经验水平有一定差异。另外,此研究中某些CBA组大中心的一代冷冻球囊消融导管应用比例较高,以瑞金医院为例,2016年加入Freeze研究,入组的209患者几乎使用的都是一代冷冻球囊消融导管,而众所周知,二代冷冻球囊的有效性安全性相较一代球囊有明显提升。

尽管两组基线和操作经验上存在一定差异,此研究结果反映了真实世界治疗情况和效果,并再次充分证明了C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论是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肺静脉隔离都是导管消融术的基石。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房颤治疗的可靠技术,它具有安全、高效、学习曲线短、成功率易于复制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期待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使更多房颤患者和术者受益于这项简便有效的技术。

阅读数: 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