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我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主要是以前家里只有我会做菜,我女儿平时也不大做饭,我不放心。我去武汉之后,女儿自告奋勇提出她来做饭,她来照顾妈妈。”
“我爱人也是医护人员,我去武汉她是支持的,只是我父母都七十多岁了,孩子也比较小只有四岁,一开始说出来他们还有一点点懵。现在每天我会抽空给家里发个视频,一方面把生活工作情况都说一说,让他们放心,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老人和孩子。”
上面的两段话,来自于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的郑鹏翔教授和王豪教授。
2月19日,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的50名医护人员组成援鄂医疗队,支援雷神山医院。在临别的现场,他们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们面庞上印刻着无畏的神情,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未知的战场,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
系列访谈|第七期
访谈嘉宾|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郑鹏翔团队
杨浦区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简称“杨中心医疗队”)出发武汉,义无返顾
01
战前48小时
在出发的前两天,杨浦区中心医院接到了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通知,要派出20名医生和30名护士驰援武汉。医院高度重视,于德华院长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安排哪些人去?专业人员应该如何搭配?医疗队员们的安全后勤工作如何安排?
2月16日晚10时,医院微信群里正式发布组队通知,虽然已是深夜,报名的声音络绎不绝。郑鹏翔教授身为医院副院长,身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前往疫区:“一个50人的团队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兼任着医院的副院长,也曾经做过心内科的主任、ICU重症医学科的主任、急诊科的主任,作为领队我义不容辞。”
“咱们医疗队的基本情况分为两个方面。在医生方面,首先是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这两个科室非常重要,一定要出人的。同时考虑到新冠肺炎病人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心内科、肾脏科、全科、消化科这些科室的人员也是必须的。在护理方面,我们需要具有ICU工作经验的护士,于是抽调了CCU、EICU、SICU这几个科室的人作为护理团队的骨干。我们还派了一个医教部主任和护理部主任,再配两个护士长。”
医疗队队员组成经过了非常慎重的选择
王豪教授则是在17号早上接到了通知。
“郑院长早上在我们心内科点名了两位同志,其中一个就是我。问我情况怎么样,我主动说我这边没问题。此前医院就已经派出几批人了,所以这次出发早有预感,心理上都能接受。星期一通知,星期三中午12点钟的飞机,48个小时给我们做准备,医院也给每个人都配发了一个大行李箱,里面有酒精口罩这些防护品。虽然时间很紧,但是准备非常充分,到武汉后这些物资足够我们目前使用的。”
02
七项纪律,六大原则
这50名来自杨浦区中心医院的“白衣英雄”于2月19日下午安全抵达武汉,全部进驻雷神山医院。
医疗队抵达驻地后,郑鹏翔教授组织人员,迅速建立医疗队办公室,召开紧急工作会议,火速投入到人员安顿、物资分运等工作安排中,并将50人的队伍进行分组,实行军队式封闭管理,集体行动、统一指挥,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医疗队讨论工作安排
“第一步,我们成立了三个核心小组,我、医教部主任郭璇、护理部主任王静担任核心小组组长。在核心小组下面组建了六个小组,医疗护理质量组、院内感染组、对外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心理疏导组和对外联络组等等。每个组设一个负责人再配一个助手,对各项工作进行督查。”
“郭璇主任负责医疗队员全部后勤工作,是一位真正的幕后英雄。从一日三餐的照顾到紧缺物品的采购,只要队友有需求,他都会想办法解决。王静主任在正式收治患者前,便组织医疗队队员们认真学习了各项工作流程,工作间隙还进行突发意外事件的预案演练。”
“第二,在鄂期间,实行军队式封闭管理。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宾馆至医院,不得私自外出,外出需申报,经核心小组三人批准之后才能成行,每次成行2人以上,5人以下。第三,每天管理人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飞行检查,如违反纪律,第一次戒勉谈话,第二次再犯,直接遣送回医院,交医院严肃处理。第四,队员之间不串门,单独进餐,避免交叉感染。第五,每天测体温,身体如有不适,及时上报。第六,我院两个治疗单元实行组长责任制,除负责治疗外,对组内医院人员做防控,心理情况等也要关注并及时上报。第七,所有队员如有问题需要帮忙,可直接找护士长或医疗组长,也可直接找核心组三位领导进行反映。”
此外,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科室,如何有效进行人员管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达到团队协同的最大价值,成为萦绕在郑鹏翔教授心头的一大难题。为此,郑鹏翔教授结合多年来岗位上的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六点原则:
1、将我院一些成熟的管理模式予以引入,如5S,MDT,专科护理等。
2、充分发挥核心队员的作用,每人负责1~2主要工作(前期已经分工,在运作基础上再予以加减,做到更加优化、实用)。
3、防护要长抓不懈,尤其准备出舱时,一脱、二脱隔离衣时要同时两人,互相监督提醒。
4、发挥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在职工关爱、心理疏导等方面要跨前。
5、对外联系,后勤保障,各方协调有专人负责。
6、对外宣传材料先发至核心小组,审阅后再对外提交。
正是上述的七项纪律和六大原则,让杨中心医疗队的小伙伴们有了主心骨,能够拧成一股绳,卯足一股劲,为收治病人,抗击疫情而努力。
03
前方是战场,后方是根据地
“本来大家还担心,冲在一线得不到保护,这些制度落实下来,我们心里都有底了。”这是王豪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发自内心的感慨。
“我们现在接管的C3病区共有48张床位,分早中晚三个班次,实行24小时全覆盖。医护人员每次进舱时间在4小时左右,大家轮流进舱,这样既保证了病人的全天候照顾,又保证了医护人员能得到较为充足的休息,不至于过度的疲劳。晚班每名医护人员轮流进舱,出舱后可以睡在医院的值班室。雷神山作为国家定点收治医院,无论是物资,还是作息时间以及宿舍水电,都是有充分保障的。”
护目镜遮不住他们的坚毅、执著
郑鹏翔教授还给在一线的“白衣英雄”和留守在后方的英雄家属们带来了慰藉与信心。
“我们非常重视这一块,经济奖励就不提了,如果家里有什么困难比如老人没人照顾,孩子上学困难等等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也在院内和前线都成立了心理辅导小组,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顾虑都可以倾诉。在物资方面,院领导也承诺过前方无论缺什么,只要后方能做到,一定全力以赴予以支持和采购。”
在人地两生的武汉,在疫情未知的武汉,初来乍到的杨中心医疗队队员们,犹如一个个在黑暗中点亮的火把。有序的工作状态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给予了他们力量,他们抱团取暖相互关爱,最终形成燎原之势,为雷神山上的希望之火添薪加柴。
04
用真心守护每一位病人
2月23日,杨中心医疗队正式接管雷神山医院C3病区2组48张床位,每天3班制确保24小时值守。
“我们真正接触到的是48名在我们病区的患者,他们大部分都是家庭聚集性发病。对武汉整体的了解,就是从他们口中一点一滴的故事中得来的。”
当询问郑鹏翔教授和王豪教授,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是哪位?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答案。
“有一位91岁的高龄患者,是一个人独自被送到这边的,身边也没有家属。有一个孙子是武汉急救中心的一位医生,现在忙于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照顾爷爷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当他得知爷爷转到雷神山医院后,他拜托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老人家。”
“因为老人家年级大了,口齿和听力都不太好。我们有时候也不了解他什么时候不舒服,有什么需求。再加上我们带着口罩和面屏,声音沉闷,一开始的问诊存在很大困难。后来我们医护人员想到一个好办法,做了一系列的手绘卡片,卡片上写着‘我想吃饭了’,‘我不舒服了’,‘我要上厕所’这类的文字,再配上生动的图像。非常好地解决了交流沟通的问题。”
对一部分抗疫战士而言,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他们还承担了更多:为了照顾身体衰弱的老人,他们化身多才多艺的画者;为了守护无家人看护的儿童患者,他们当起了临时老师;为了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他们化身喜剧演员……
身负多重角色,他们承担得更多
05
来自千里之外的牵挂
杨中心医疗队的队员们除了时时刻刻为雷神山医院的病人而忧心,也还牵挂着远在上海的病人。由于疫情影响,很多门诊和择期手术都被叫停,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也受到了影响。
郑鹏翔教授介绍称,“在医院层面上,首先并不是完全停诊,我们医院的普通门诊仍然可以预约。其次上海地区推出了一两个月的长处方政策,避免患者来回去医院形成交叉感染。我院成立了一个病人呼叫中心,工作人员都是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如果患者病情出现紧急变化,有疑问可以直接拨打电话。如果工作人员当时解答不了,也会把患者信息转给相应的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后再转达给患者。”
“在病人层面上,我们也建立了病友群。医生会在群里发布相关医疗宣传资料,比如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出现哪些症状要及时就诊等等。患者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群里提出,每天病友群都有值班医生负责与患者互动。”
王豪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在病友群中担任值班医生时的情景:“患者在生活中或者病情上的事情都可以和我们联系。我虽然人在武汉,也可以远程进行指导。如果我进舱没法看手机,也会有上海的同事及时处理。我还有一些植入支架的患者,他们有一年的随访期。科室其他主任以及门诊同事会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接管。”
06
心内科在抗疫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此次远赴武汉,杨浦区中心医院心内科派出了两位骨干精英,就是接受采访的郑鹏翔教授以及王豪教授。
郑鹏翔教授认为,心内科医生在抗疫工作中承担了两种角色,一种是医生的日常工作,包括查房问诊等等。另一种就是当新冠肺炎患者合并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合并症时,就需要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
心脏和肺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上密不可分,一方面,患者本身就存在的基础心血管疾病增加了肺炎感染及加重的风险;另一方面,肺炎的感染可能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如血压升高、心衰加重,甚至触发动脉斑块破裂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等。
王豪教授称,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我们会使用相应药物减少对心血管的损伤,尽可能让他们不会因基础疾病变化而影响到新冠肺炎的治疗。
“早前我们连线了葛均波院士、徐亚伟教授、罗建方教授、李妍教授、苏晞教授等,他们给我们传授了新冠肺炎病人出现心肌损伤应该如何处理等等知识。这些大专家的讲课让我们做到了心里有底,怎么预防怎么给药都有了心理准备。同在武汉的黄浙勇教授,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已经处理过的新冠肺炎心血管疾病变化的经验,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采访的最后,郑鹏翔教授还专门针对目前网络上较流行的“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可以不治而愈”的说法进行了相关解释。
“新冠肺炎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所以需要隔离,到处乱走会传染更多的人。去医院是为了诊断清楚,所谓不治而愈并不是说医护人员对新冠肺炎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累及其他脏器,我们也会进行相应治疗。在治疗中患者逐渐产生抗体,最终痊愈。如果不去医院积极治疗,很可能越拖越重,还会出现其他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