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绿城会丨新器械植入技术解析:无导线起搏器、S-ICD、希浦系统起搏应用前景

1.jpg

2020年4月24日第十八届《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如约而至。因疫情的特殊原因,本届会议采取网络直播授课形式,邀请国内众多心脏电生理专家共同分享心律失常诊疗与预防、心力衰竭综合管理以及生理性起搏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最新理念。在《新器械植入技术解析》论坛环节,多位专家线上讲解了包括无导线起搏器以及S-ICD在内的新器械植入技术要点及经验。严道医声网在会后特别采访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为我们讲解近年来起搏领域的重大新突破。

2.png

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担任主持。华伟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器械的植入是心脏器械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植入术后和术中需要面对一系列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在ICD的植入过程中,多种新器械植入技术应运而生,包括近年来热门的无导线起搏器以及S-ICD,均被证实可显著降低器械植入的并发症。

专家云集,解析起搏领域新器械植入

3.jpg

沈法荣教授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沈法荣教授介绍了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选择,沈教授表示起搏器自1958年发展至今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无导线起搏器具有无伤疤、无凸起、无电机束缚、活动不受限等优势,其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手术更安全,使用寿命长。沈教授分享了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的植入病例相关经验,患者特征包括高龄和预计起搏比例低等,无导线起搏的患者选择的前提条件为需要符合永久起搏适应证;除永久性房颤伴缓慢心室率的单腔起搏适应证患者外,需合并以下其中一条:既往感染史或潜在感染风险高、预计起搏比例低、高龄、年龄<20岁、充分尊重患者意愿(特殊职业或要求美观)。

4.jpg

刘兴斌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带来的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巧分享。Micra心脏起搏器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技术较为成熟的无导线起搏器,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已在国内多家中心成功开展,在未来有希望成为主流技术。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操作流程主要为以下八个步骤:建立静脉通路,超硬导丝送达上腔静脉;传送鞘管准备及插入;递送导管准备及送入右心房;递送导管跨三尖瓣进入右心室送到右室间隔部;释放起搏器;牵拉试验及程控测试;移除栓绳;移除导管及鞘管,缝合。刘教授针对每一个步骤结合自身手术经验进行了讲解。

5.jpg

李若谷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针对S-ICD患者的选择与评估做了精彩演讲。S-ICD目前已有15年以上的临床数据支持,经过10年以上的植入经验和技术革新,其不仅能够提供有效除颤,更避免了静脉除颤导线相关并发症。2015年、2016年波士顿科学公司分别推出第二代、第三代S-ICD,做到更小、更薄、寿命更长,且支持远程监测、房颤监测、兼容核磁,目前全球范围内已超过70,000例患者使用S-ICD。国内也同样有多家中心开展S-ICD技术。S-ICD适应证广泛,适用于绝大多数一级、二级预防的患者,主要用于对发生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患者提供除颤治疗,无静脉通道、经静脉系统有高并发症风险、离子通道疾病、心内膜炎病史以及之前有装置感染和导线植入失败病史的患者应优先考虑S-ICD,年轻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0年、一级预防伴心肌病的心衰患者、人工瓣膜术后、女性以及二级预防患者应强烈建议S-ICD。

6.jpg

宿燕岗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分享了S-ICD单中心植入经验。S-ICD自2017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已经在我国20个省市43家中心植入126台,我国多用于二级预防(64.2%),根据随访结果,误治疗率较低(1.8%)。本中心中接受S-ICD治疗的17例患者年龄偏低,二级预防为主,适应证包括离子通道病、囊袋感染、机械换瓣、肾功能不全等,多数患者中共三个导联均通过检查以及胸骨左右两侧筛查。在植入方面,对于术前抗栓药物停用问题,可参照普通起搏器,不采用华法林与肝素桥接过渡,高危血栓形成患者建议继续华法林治疗,PCI患者也不建议停用双抗;术前的DEMO定位(主要前后位)、脉冲发生器的位置(要深、靠后)、感知电极的固定(不能移动)、除颤线圈的位置是S-ICD的手术关键步骤。


人物专访 

宿燕岗:起搏新技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7.jpg

会后,宿燕岗教授在接受严道医声网的专访中,对近年来起搏新技术主要包括希浦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器及S-ICD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希浦系统起搏在我国的应用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左束支区域起搏。希浦系统起搏已在多个植入中心开展,植入技术及规范也都日臻完善,而其适应证人群也逐渐明朗。学会组织专家撰写的《希浦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建议》也即将发表,其中对适应证也做出了明确建议。针对缓慢心律失常,主要适应证是起搏依赖伴有心功能受损患者(包括房颤)、心功能正常的心动过缓患者,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非是其适应证。针对心脏再同步治疗,主要适应证仍然是左室导线植入失败或CRT术后无反应患者,另外,起搏依赖患者发生心功能下降时也应考虑希浦系统起搏。目前利用希浦系统起搏纠正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从而达到双室同步目的,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的研究证据越来越多,相信希浦系统起搏是常规双室起搏的有力补充。

由于无导线起搏器革命性的创新设计和植入方法,很多临床医生都期待尝试,加之目前各种媒介宣传,患者接受度比较高,相信近期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植入会有较快增长。目前其瓶颈还在于物价、医保尚未审批以及高价格问题。待各中心医生都尝试植入过后也许会进入相对稳定期。不能房室同步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相信随着具有房室同步算法(加速度计数器)的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更加成熟并引入国内,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当然过高价格也是一个重要影响推广因素。ICD在国内已应用数年,但植入量远低于预期,其中原因复杂,招标、价格,包括医生的认识和市场推广等都需要进行完善。医生对原有经静脉ICD的信任、对经静脉导线并发症认识不足、S-ICD不能起搏及ATP,包括价格等原因是限制其在国内推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不能进行起搏是很多医生都顾虑的问题。希望与无导线起搏器联合能更早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血管外ICD(EVICD)由于可进行心脏起搏,若能够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可靠性,前景会更好。

宿燕岗教授表示,《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已连续18年成功举办,为行业的学术推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搏新技术研讨交流及培训一直都是该会议重要内容。虽然因疫情原因本届大会移至线上进行,但会议的内容、形式仍然丰富多彩,包括网上三维VR手术视频展示、新器械植入技术解析专场等,邀请了国内众多行业内领跑者参与讨论,相信会为起搏新技术推广起到积极作用。新器械植入技术解析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两项新技术即S-ICD和无导线起搏器,充分结合临床问题,对新技术的患者选择和技术技巧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与会者们提供了良好学习平台及交流经验、开拓视野机会。

阅读数: 1172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