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 WEEK丨邱春光:前向纤维帽穿通利器——BASE技术指征及操作要点

1.jpg

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有前向策略和逆向策略,术者需根据患者的病变特征及解剖结构特点个体化制定策略。为实施既定策略快速高效开通CTO,术者需要掌握应对不同病变的技术细节。对于近端纤维帽不清或穿刺困难的CTO病变,球囊辅助下的内膜下导丝进入(BASE)技术有重要价值。那么BASE技术究竟有何应用指征、临床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春光教授在CTO WEEK线上会议中给出了解答。

2.png

邱春光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png

由浅入深,认识各类BASE技术

球囊辅助下的内膜下导丝进入(BASE)技术是指在纤维帽近端血管内使用合适大小尺寸的球囊扩张形成夹层,然后在微导管辅助下导丝从内膜下穿越纤维帽,或直接用导丝穿刺纤维帽进入CTO段。BASE技术主要用于CTO病变前向纤维帽不清或穿刺困难等情况。

在BASE技术的基础上还衍生出Side-BASE技术和球囊辅助下Power-Knuckle技术。Side-BASE技术即在分支球囊辅助下内膜下导丝进入技术,在靠近入口的分支植入导丝及球囊,使球囊头端1~2mm位于分支(如分支血管直径与主支血管直径相当,则球囊可进入分支3~5mm)、球囊中后部分位于主支,随后球囊扩张挤压近端纤维帽,导丝从主支夹层内膜下或直接通过被松动的纤维帽穿入CTO病变。球囊辅助下Power-Knuckle技术是将BASE技术与Knuckle结合,导丝在穿过近端纤维帽后,在球囊锚定微导管的情况下使用Knuckle技术,使导丝在长段CTO内快速通过,同时弥补指引导管的支撑力不足。

BASE技术的三大应用指征

BASE技术通过球囊对闭塞近端血管扩张产生夹层或通过球囊对纤维帽的挤压作用使其松动,导丝易于穿刺或通过夹层进入闭塞段内膜下。因此在临床上,BASE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四种情况:

1.前向纤维帽不清;

2.前向纤维帽坚硬,导丝穿刺失败;

3.使用导丝穿刺技术无法保证导丝在血管结构内;

4.指引导管支撑力不佳,使Knuckle技术无法实施,此时可考虑将BASE技术与Knuckle技术结合(Power-Knuckle)。

7个tips帮助掌握BASE技术操作要点

临床上,BASE技术的操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要选择7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保证容纳所需器械及足够的支撑力;

2.借助CCTA、血管内超声(IVUS)等技术确定近端纤维帽的位置;

3.根据冠脉造影、IVUS评估闭塞近端参考血管直径;

4.球囊大小:球囊/血管直径比=1:1,同时尽量使用短球囊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5.首选支撑力好的微导管(如Corsair微导管等)及锥形头端的穿刺导丝增加穿透性,在导丝进入内膜下后根据病变情况进行导丝升级或降级;

6.强支撑力微导管+聚合物涂层导丝是Power-Knuckle技术的基础;

7.穿刺病变过程中注意实时验证导丝位置。

未雨绸缪,BASE技术并发症的预防

BASE 技术的并发症包括血管穿孔、血肿、主支血管损伤及边支血管闭塞等,一旦出现并发症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致力于CTO病变的介入医师来说,掌握BASE技术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应该在球囊可能损伤的近端血管内预防性置入保护导丝,然后选择合适尺寸的球囊进行扩张,以减少主支及分支血管的损伤;其次,做S-BASE时则需要注意球囊远端进入分支不宜过多,以防止分支血管损伤产生严重夹层或闭塞,除非边支与主支血管直径相当;再次,在导丝选择上首选聚合物涂层导丝,以保证其在血管结构内前行;最后,导丝进入内膜下前行时要多体位投照,以验证导丝在血管结构内走行,防止穿孔的发生。

总结

BASE技术对于前向纤维帽不清的CTO病变有重要价值,在一般BASE基础上也衍生出了更为高效的其它技术。临床上做BASE技术时首先要确定近端纤维帽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器械,并谨记BASE技术的操作要点,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阅读数: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