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瓣膜病的治疗是近年来心脏病领域的热点,创新技术与器械层出不穷。CIT2020 Online特别举办了《经导管瓣膜疗法新技术》专题会议,力邀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就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治疗的临床经验及最新技术展开讨论。
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Martin B. Leon教授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Scott Lim教授担任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亚特兰大Piedmont心脏中心Vivek Rajagopal教授共同参与讨论。
吴永健教授主持
韩雅玲院士致辞
韩雅玲院士在开场致辞中指出,继主动脉瓣之后,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技术成为又一热点。全球范围内二尖瓣/三尖瓣疾病的患者数量众多,其中有40%的患者因为高龄、心功能差且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而无法耐受外科手术,从而得不到有效治疗,经导管技术的发展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Martin B. Leon教授致辞
Martin B. Leon教授也谈到,在美国经导管二尖瓣治疗的研究甚至要早于主动脉瓣治疗,经导管二尖瓣的治疗难度更大,发展也慢一些。但在过去5年,随着器械的进步,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的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能让大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经导管瓣膜技术的未来
二尖瓣和三尖瓣
不同于相对成熟的TAVR技术,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的治疗仍处于不断探索、逐步成熟阶段。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Scott Lim教授展望了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技术的未来。
Scott Lim教授精彩分享
经导管二尖瓣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目前,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研究主要有CLASP IID和REPAIR MR试验,这两个试验主要针对原发性二尖瓣疾病的治疗;另外还有针对继发性二尖瓣疾病治疗的缘对缘修复术、环上瓣修复术(如CardioBand, Millipede)及环下瓣修复术(如ANCORA)等。在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方面,目前正在进行的试验有SUMMIT试验(Tendyne)和APOLLO试验(Intrepid),其中Intrepid也被证实可用于严重钙化的二尖瓣疾病。
针对三尖瓣返流,目前外科手术是低风险患者的主要选择,而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则为外科手术中高风险人群提供了新的希望,相关的临床试验包括TRILUMINATE(Tricuspid clip)、CLASP TR(Pascal)、CARDIOBAND TR(瓣环修复术)以及TTVR试验(Intrepid和EVOQUE瓣膜)。
王建安教授参与讨论
在讨论环节,王建安教授认为:目前经导管三尖瓣治疗的适应证还不明确。Scott Lim教授也谈到,很多患者出现症状时已经是严重三尖瓣反流了,这时经导管治疗可能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针对三尖瓣疾病的筛查还应该加强,将治疗提前。
经心尖二尖瓣返流治疗领域的
经验分享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潘湘斌教授就二尖瓣缘对缘缝合技术和腱索植入技术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就MitralStitch的器械特点、应用经验及典型病例进行了多方面的叙述。
潘湘斌教授精彩分享
MitralStitch的特点在于可同时实现人工腱索植入及缘对缘(Edge to Edge)修复,一套器械两种手术方式,采用经心尖途径,在食道超声的指导下即可完成手术。
潘教授还分享了针对不同解剖结构的临床方案,对于腱索修复患者,心尖切口位置应尽量向后,靠近后乳头肌,使植入的腱索更接近自然腱索的生理状态,与自然腱索保持水平;如果二尖瓣瓣环>35mm,建议采用缘对缘修复术,以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效果;对于单纯的前叶脱垂超过12mm的病例,也建议采用缘对缘修复术;而双侧瓣膜脱垂超过15mm的病例,建议在人工腱索植入术后进行缘对缘修复术。最后潘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一例应用MitralStitch治疗重度二尖瓣返流的成功病例。
苏晞教授参与讨论
苏晞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作为一个经心尖的修复装置,同时做到了缘对缘修复和腱索修复。
创新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 LimBus技术概述
作为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热门方向,目前已有多个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的器械研发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陈茂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一款由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明医疗”)正在研发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LimBus。
陈茂教授精彩分享
LimBus的目标治疗人群同时包括二尖瓣返流(LimBus1)和二尖瓣狭窄(LimBus2)。LimBus的瓣膜形状与其他已有的TMVR器械有较大的不同,为二叶的球状瓣膜,其设计更加接近原有的二尖瓣结构。LimBus目前已经有了部分动物实验的结果,未来期待这款器械在人体试验中的表现。
关于LimBus,吴永健教授谈到,这确实是一个很创新的装置,更加适应二尖瓣的生理结构,期待更多的研究结果。
特殊锚定技术在二尖瓣/三尖瓣置换产品中的应用
瓣膜的锚定方式对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来自亚特兰大Piedmont心脏中心的Vivek Rajagopal教授介绍了由启明医疗研发的一款应用于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的特殊锚定技术。
Vivek Rajagopal教授精彩分享
Vivek教授谈到,为了研发一款更好的二尖瓣/三尖瓣置换装置,我们期望它能采用系索牵拉的锚定方式,并且不需要经心尖途径。雅培曾尝试将Tendyne设计为经间隔,但是并未成功,而Opus新型特殊锚定技术则做到了。Opus特殊锚定技术以经间隔或是经股动脉/颈静脉作为入路,锚定的系索固定于室间隔,适用于任何瓣膜系统。该产品目前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陶凌教授参与讨论
针对这项器械,陶凌教授问到当心室发生重构、心室变大后锚定装置还能保持稳定吗?Vivek Rajagopal教授谈到,在目前的试验结果中还没有看到心室重构后锚定不佳的情况,但这确实是器械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葛均波院士总结
“今天的会议让我获益匪浅”,葛均波院士在总结时谈到,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尽管目前通过外科进行修复和置换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是近年来经导管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和介入医师经验的积累,瓣膜病的经导管治疗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一系列创新技术和器械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相信在广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技术会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