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北京举办“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第二次工作会议暨房颤中心建设北区启动会”,进一步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设立的“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项目(CDQI)”实施。CDQI项目专家组核心专家及五大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同道共聚一堂,共商心血管专病建设提升之策。
郑超颖主任致辞

马长生教授致辞
CDQI有两大目标,一是建立心血管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改进平台。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建立医疗服务自学习系统,摸索一个良性循环的医疗服务能力改进模式。二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平台,进而推动我国心血管界开展和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临床注册研究,同时为医疗政策和医保方案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唐熠达教授介绍CDQI项目概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航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作为各中心秘书长,分别对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心脏康复中心五大中心的评估实施标准进行解读。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管理层级一般分为“建设单位、示范中心、卓越中心”三个等级,评估标准总分为1000分,从成立条件、科室建设、患者管理、手术能力、随访与数据管理、对外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依据不同的学科领域特点,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评分细则。
全国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首先可依据上述标准进行自评,并在线申报;经过专家盲评、会评,实地核查等,对申报机构定级,进而根据相应等级,为其学科建设和医生成长制定相应的提升工具和提升方案。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实行动态评级,通过实时跟踪、定期飞检、不断反馈,对参与中心进行再次评估和相应的管理等级调整,“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达到不断提高核心诊疗能力和整体水平的目标。
CDQI项目自起动以来,受到全国各地医院的认可和支持,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8个省市共计507家医院已提交预申报、312家医院已注册CDQI专病中心,该数字还在不断更新中。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胸痛中心建设已经率先启动;今年8月底,房颤中心建设南区在广州成立;CDQI项目还深入基层贫困地区,比如河南汝阳,扶持当地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的建设,受到当地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在本次大会上,CDQI国家标准化专病中心的各主任、秘书长,为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心脏康复中心五大专病中心已申报并通过审核认证的建设单位、示范中心和卓越中心(心脏康复中心评定等级为“建设单位、心康中心、示范中心”)举行授牌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也标志着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北区的启动,不久后,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东区也即将在杭州落地。它们将与此前启动的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南区一起,加速推进CDQI国家标准化专病中心的运转实施。
张健教授(左)、孟晓萍教授(右)
随后,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主任李玉明、王继光教授,国家标准化胸痛中心主任袁祖贻教授,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主任吴书林教授,国家标准化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教授,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孟晓萍教授等专家,带来一场“重量级”的国家标准化专病中心提升课程线下首课。专家们对高血压、冠脉微循环、房颤、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诊疗的国内外最新指南进行解读,传授新兴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要点,并分享国家标准化专病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经验。
未来五年,CDQI计划建成500家卓越中心、2000家示范中心和3000家建设单位,紧跟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联合心血管学界专家,不断优化心血管专病能力建设标准,大力提高心血管临床诊疗和研究水平,共圆心血管健康的“中国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CD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