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术者丨赵江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jpg

心电生理学的研究和进步更是日新月异,电生理领域的专业医师队伍亦不断壮大。第七届“中国好术者”电生理手术病例大赛两河大区区域赛冠军已经诞生,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青年医生赵江涛凭借优秀的案例展示和临场发挥勇夺头筹。

严道医声网在赛后采访到了赵医生。回顾其电生理学进阶之路,赵江涛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结果。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回顾参赛前的心理波动,赵江涛医生说他的心情是紧张与期待并存。

“当时是在下午,我刚做完一台房颤射频手术,下台后得知自己能够有幸参加两河大区好术者比赛,紧张的同时又有深深的期待,紧张的是觉得自己水平还不够,最起码还没达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担心在其他术者面前弄巧成拙;期待的是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能够和更高水平的术者在一起交流学习,对自己会有更好的提升。”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抱着学习的态度,赵江涛下定决心参加了这场比赛,最终有幸夺得头筹。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决赛,赵江涛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挑战。

得知这次区域赛第一名是自己的时候,赵医生激动心情难以言表,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但继之而来是忐忑不安,因为这次的成功意味着他要去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结果很可能不如人意,但一想到他能向全国的老师们学习,这份忐忑也就慢慢淡下去了。“对于接下来的比赛,我已做足功课,万事俱备,只欠比赛。”

存学习之心,开兴趣之门

赵江涛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电生理是在2016年4月。

“当时简立国老师来找我谈话,表达了希望我能去北京安贞医院学习电生理的想法。彼时我的孩子刚满月,还好家人理解支持,我得以前往北京,开始我的电生理学习历程。

这一路走来,赵江涛离不开张金盈教授与简立国教授这两位引路人的帮助与指引,更离不开董建增教授,陶海龙教授孜孜不倦的教诲。

作为赵医生的第一个研究生的导师,张金盈教授丰富的从医经验帮助他打下一份厚实的电生理学基础,简立国教授则为赵江涛指明了方向。“是简老师告诉我三维在将来一定是一个很重要发展方向,并推荐我有时间去学习一下三维,”后来,赵江涛便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三维,之后便算是正式踏入了三维的门槛,进而真正的接触电生理

2.png

董建增教授和陶海龙教授指导赵江涛医生手术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赵江涛发现原来电生理是是一们很奥妙很深邃的学科,许多药物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射频消融可以根治。渐渐地,赵江涛对心电生理领域研究愈来愈深入,进而在其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面对电生理领域在近几年涌现出的新技术、新理念,赵医生显得非常坦然。

“在接触这些新生事物的时候,我首先会查阅相关文献,甄别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最起码在理论上应该行的通;然后假想自己使用这样的方法做一台手术,把最好的结果、最坏的结果及一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要考虑进去,在充足准备之后,会小心的做一下尝试,若效果显著,会在以后手术过程中日臻完善。”

这样的思路不仅被经常运用在学习和适应新生事物中,日常工作学习中,赵江涛也会有类似的思想历程。

“平时在做各种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多思考,比如说做手术,一台手术并不是做完之后就结束了,做完手术一定要及时的反思总结,这个导管为什么到位,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做手术,下次该怎么样改进,这台手术你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等等,这类的思考一定要有。另外,在私下里,比如某些手术没有熟练的时候,自己也可以通过想像去模拟演练一下,假如你正在给这个病人做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到哪一步会遇到问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心中把流程过一遍,这样自己真正做手术的时候会就会更熟悉更完善一些。”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凭借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方法,赵江涛在临床以及科研领域两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png

赵江涛医生阵发房颤消融图

前路迢迢,步履不歇

近几年,心脏电生理领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新技术、新理念,但正是因为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促使大家不断去摸索、去发现新东西,推动心脏电生理不断往前发展前进。赵江涛在“中国好术者”比赛中感最深刻的感悟是自己与其他术者的差距。赵医生表示,他将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平台,积极学习,不断超越自己:“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阅读数: 71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