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今日凌晨3点09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我这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陈灏珠院士曾这样说道。
陈灏珠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也是中国首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1997年当选)。生前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灏珠院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心血管事业,被誉为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成功,主编了《实用内科学》……直到耄耋之年,陈灏珠院士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岗位上,坚持查房、教学、指导临床工作。
九十载风雨见证
七十载心上人生
1924年,陈灏珠出生在香港。1939年,年仅54岁的母亲因高血压中风突然离世。陈灏珠在回忆时称,母亲的死是他后来学医的主要原因。
1943年,陈灏珠高中毕业,收到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他就读的6年里,学校迫于战争形势一再搬迁。流亡的求学经历让他学到三样东西:快速记笔记,扎实的专业功底,不向困难低头。毕业后,陈灏珠成为上海中山医院的一名住院医生,从此一心扑在医教研一线。
1951年,陈灏珠响应号召参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队,在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救治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帮助创建东北军区军医专科学校(现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颁发的立功奖状。
1954年,他在《中华内科杂志》发文章,在我国第一个使用“心肌梗死”这一病名。1968年陈灏珠参加中山医院医疗队来到贵州省威宁县巡回医疗,为边远山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1978年起,陈灏珠先后担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这期间他团结全所同志努力工作,先后建立心内科专科门诊、心血管病监护病室、心导管室和超声心动图诊断室等。此外,还完成了上海市内和国内许多会诊和抢救任务,配合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2019年,是陈灏珠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70个年头,95岁高龄的他从临床一线光荣退休。

“当年负笈涉重洋,百炼千锤育栋梁,结社华裔心协会,精研学术报家乡”,这是陈灏珠于2007年受美国华裔心脏协会委托题的一首诗。诗中不仅仅是对医学不断精进的要求,更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
2007年9月,陈灏珠捐资1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基金”,帮家庭困难的医学生完成学业。
70多年来,陈灏珠院士培养了博士后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硕士研究生24位,上过他课的学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少学生都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就是其中一位,他们做到了老师所期望的“无愧于这个时代”。
陈灏珠院士的一生际遇与中国时代变革交织相融,他在医学上不断攀登高峰,他也见证了中国心血管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史变迁。他只有一颗心,他用这一颗心救助了无数颗心。
陈灏珠院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