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完成爱德华SAPIEN 3瓣膜植入。此次手术全程历时3个小时,术中跨瓣异常艰难。面对病情严重且复杂的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TAVR团队做了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术中精准施策,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圆满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者陈生龙教授代表TAVR团队在手术后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详细阐述了患者的情况以及术中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并且分享了他对中国TAVR发展前景的预期。患者是一位79岁的老先生, 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就诊,峰值流速483.8cm/s,峰值压差93.6mmHg。由于患者近期需行其他外科手术治疗,且患者高龄,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上,常规外科瓣膜置换手术术后恢复较慢,可能影响整体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同时,家属也积极要求尽量采用微创方式进行治疗。在综合患者整体情况,经心脏中心内外科综合评估,选择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然而,在术前评估时,团队发现患者是个极度横位心,瓣环平面与水平面夹角67°,且瓣膜病变本身为TYPE0型的二叶畸形,钙化严重。“患者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出现晕厥,后果不堪设想,”团队在术前即考虑到可能存在跨瓣及瓣膜定位困难等问题:“患者二叶畸形且钙化严重伴有横位心。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创伤和意外发生,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目前国内正式上市的介入瓣膜有4款,其中 爱德华SAPIEN 3瓣膜是经外周途径、短瓣架瓣膜,其操作系统人性化,定位释放精准,还有一个设计特点是输送装置可调弯,特别是头端可调弯,对过弓跨瓣包括横位心在内的情况提供了很大的操作便利。低瓣架高度可适应于周围解剖结构,应对冠脉开口较低的病患,且整体产品精致小巧,可降低外周血管的损伤风险。”在反复权衡各项植入瓣膜的特点及患者自身根部特点后,团队决定采用近期刚刚在国内正式上市的爱德华SAPIEN 3瓣膜。整场手术历时三个小时,难点就在于逆向过瓣的过程,“因为是二叶瓣且钙化严重,可以说80%的时间在做跨瓣。成功跨瓣后,球扩瓣因为定位准确不易移动,释放过程很轻松,术后患者情况良好。”
早在2017年,心脏中心团队的陈生龙教授和高卿医生远赴德国慕尼黑学习这项被誉为心血管领域“革命性”的技术。
“德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TAVR领跑者之一,尤其是近些年TAVR介入数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外科治疗。在认知上德国对TAVR的普及程度要比中国好一些,国内目前还局限在大中心的部分大专家。TAVR是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未来国家医保体系如果能纳入TAVR,相信可以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在院领导及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心内科王伟民教授和心外科陈生龙教授着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TAVR团队,并于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成功开展了医院首例经股动脉途径和经心尖途径的TAVR手术。“组建团队最初只是一个设想,这个项目怎么回事,TAVR怎么回事,要找哪些科室的医生一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事情是TAVR术前评估对影像信息要求比较高。比如CT检查,对扫描的时相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要有不同部位的组合,我们找到放射科的同事,仔细说明我们想要得到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把这些检查项目单独列为一个大项目,现在医院再做TAVR,只需要写上心外科TAVR专用CT检查。”“还有术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要考虑到,万一需要紧急开胸需要外科辅助怎么办?现有的手术室能不能满足多学科同时使用?在前期的逐步磨合中,以及心脏中心(特别是成熟的冠脉介入团队及电生理团队)和相关科室同仁的帮助支持下,我们有了勇气真正开展TAVR。”
“内科也好,外科也好,我们每次在准备手术之前会有团队讨论,包括病人适合什么路径,应该用什么瓣膜,有什么预案,都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内外科融合是两种技术两种知识的融合,有些医院TAVR是外科主导,有些是内科主导,但是不管在哪个医院两条线都要发展,都要相互配合。”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TAVR的普及任重道远,但却“前途光明”。“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从心外科的角度来看,体外循环的出现,成为心外科快速发展的基石,没有体外循环的出现,可能很多心脏手术都做不了。以TAVR为代表的导管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应用,是心外科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又一次飞跃,它的发展应该是越来越光明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TAVR团队成员
中心主任:陈红教授
心内科:王伟民教授,李学斌教授,马玉良、曹成富 、周旭、杨丹医生
心外科:陈彧教授,陈生龙教授,高卿、 范桄溥医生,刘晶、秦俊超技师
超声心动室:朱天刚教授,于超医生
麻醉科:冯艺教授,张冉医生
放射科:洪楠教授,陈雷教授,安备医生
介入中心:翟莹护士长,李莉、袁寒星护士
心外ICU:董穗欣医生,丁璐护士长
注释:
1. 爱德华SAPIEN 3瓣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20313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