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文 | COVID-19患者心血管系统内易出现微血栓(北医三院心内科团队)

微信图片_20210305110923.jpg

作者简介


微信截图_20210309133259.png

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8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炎症与心血管重构的机制与干预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SCI论文36篇,以第一/责任作者(含共同)身份在包括European Heart Journal, Circulation等领域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1篇。现任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十二届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2017年获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2020年获姜必宁奖——杰出青年心脏论文奖。

微信截图_20210309133314.png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18级在读直博生,师从张幼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失衡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重点研究心血管疾病过程中脂代谢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现参与发表论文2篇。

微信截图_20210309133325.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2017级在读直博生,师从张幼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感应激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重点研究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炎症及纤维化相关机制,现参与发表论文4篇。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冠状病毒2 (SARS-CoV-2)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是当前遇到的全球重大健康危机。虽然COVID-19主要造成的是呼吸道感染,但其他器官也不能幸免。临床发现COVID-19会有心血管并发症,并且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损伤是COVID-19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期Bois MC等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篇论著就试图探寻COVID-19患者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原因。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将研究队列分组为:COVID-19患者组(n=12),COVID-19治愈组(n=3),普通流感组(n=6),对照组(n=6)。针对尸检后的取材样本,比较了各组之间心血管系统的微血栓形成情况及超微结构的检查。队列比较可以发现,大多数COVID-19患者可见非闭塞性纤维蛋白血栓,其中在12例(共15例)COVID-19病例中发现了微血栓
(图1)。流行病学统计2也发现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统计各组平均受累动脉的百分比(图2)发现,COVID-19病例的平均受累动脉百分比为7.4%,而在感染期COVID-19病例中平均受累动脉百分比为8.7% 。相比之下,流感和对照病例的平均动脉受累百分比分别为2.0%和1.0%。这表明相比于病毒介导的(流感)和非病毒介导的(对照)死亡而言,COVID-19病例比其他组具有更高概率的动脉受损。

1.jpg

图1



2.png

图2


那么为什么新冠患者会更容易产生这样的小动脉病变呢?这篇文章的研究团队认为可能是ACE2减少所导致的。本文发现在新冠患者体内ACE2表达量降低。与COVID-19患者(B)相比,对照组(A)的内皮细胞ACE2染色更明显(图3)

3.png

图3
讨论
本文病例显示COVID-19患者心血管系统更容易发生纤维蛋白微血栓,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系统损伤。而发生微血栓的原因可能是ACE2降低导致。ACE2的作用是催化并灭活血管紧张素 II,产生血管紧张素 1-7,从而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栓的作用。ACE2作为COVID-19病毒的受体,病程发展中会出现ACE2表达的下调。COVID-19病例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初始感染、肺部感染和过度炎症。在过度炎症阶段会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包括IL-6、TNF-a等,促进ACE2下调,从而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产生血栓。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病例数有限,无法体现性别和种族差异。且本文无法通过抗原或分子遗传学方法直接证明ACE2对纤维蛋白微血栓的作用。另外,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也可能会影响本文的结论。但是本文的结果提示,针对COVID-19患者的治疗,若是兼顾微血栓的联合治疗,可能会更好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后遗症。

参考文献:

Bois MC, Boire NA, Maleszewski JJ. COVID-19-Associated Nonocclusive Fibrin Microthrombi in the Heart. Circulation. 2021 Jan 19;143(3):230-243.
阅读数: 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