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2021|祖凌云 徐媛:CAPITAL CHILL试验-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31℃与34℃无差异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会

祖凌云 徐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微信TOP.jpg

低温治疗是目前公认唯一有效的复苏后脑保护的治疗措施。目前国际上根据温度不同将低温治疗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低温(4~16 ℃),其中轻度低温和中度低温属于亚低温治疗。通常温度每降低1 ℃,脑代谢可以减少4%。低温治疗虽然能温度依赖性的降低脑代谢率,但过低温度导致“冷应激”现象会增加氧化应激反应,诱发新的损伤。因此,深低温与亚低温相比,相关并发症也更多更严重。对于亚低温治疗的最适目标温度的推荐目前仍是一个范围,缺乏具体温度数值的证据。2015年欧洲复苏委员会发布的指南中指出,心脏骤停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推荐目标温度是32-36℃。同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将目标温度管理的范围从32-34℃调整至33-36℃。2020年我国亚低温脑保护指南中指出33℃是亚低温治疗最合适的温度,对缺血损伤保护效果最佳。这些关于最适目标温度的争议提示,亚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提供证据。

2012年一项涉及36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32℃对比34℃低温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更低(55.6% vs 88.9%,P=0.03),神经系统预后更好,脑功能分级在1-2级占比更高(69.3% vs 23.1%,p=0.02)。安全性方面,32℃比34℃的癫痫发生率更低(5.6% vs61.1%,p=0.0002),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38.9% vs 11.1%,p=0.054)。那么对于亚低温治疗是否中度低温优于轻度低温呢?

基于此,2021年5月17日ACC大会公布的Mild Versus Moderate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CAPITAL CHILL)试验对亚低温治疗最适温度进行了探讨。该试验是由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发起的单中心、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院外心脏骤停的367例幸存者。研究目的是对比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在自主循环(ROSC)恢复后,给予24小时的中度(31℃)和轻度(34℃)治疗性低温后,六个月的神经系统结局是否得到改善。该研究是首例温度低于32℃的亚低温脑保护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度(31℃)治疗性低温对比轻度(34℃)治疗性低温不会降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在自主循环(ROSC)恢复后六个月的死亡率、改善其神经系统结局。

图片1.png

图1  入组患者流程图

入选标准:

1)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2)恢复自主循环;

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

排除标准:

1)住在疗养院的患者或无法独立居住的患者;

2)颅内出血引起心脏骤停;

3)临床上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4)非心脏骤停引起的昏迷;

5)妊娠;

6)由于与心脏骤停无关的任何原因所致预期寿命少于一年;

7)已知的凝血障碍(即INR> 2.0,血小板<100,000 / mm3);

8)四个星期内参加了使用其他研究设备或药物研究;

9)没有血管内冷却(ZOLL)设备

主要终点:

出院后六个月内死亡或神经系统结局较差的患者的比例。神经系统结果将由康复医学专家使用残疾评定量表(DRS)进行评估。如果DRS量表得分>5,则判定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次要终点:

1)死亡率:心原性/非心原性 ;

2)卒中:出血性/非出血性;

3)出血患者;

4)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的时间;

5)住院时间;

6)DRS评分;

7)MRS评分;

8)癫痫;

9)需要透析的肾衰患者;

10)呼吸机相关肺炎;

11)血栓形成。

图片2.png

表1  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图片3.png

图2主要终点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31℃组和34℃组死亡率分别是43.5%和41.0%(RR 1.06;95% CI,0.83-1.35;P=0.63),神经系统不良结局分别为4.9%和4.4.% (RR 1.12;95% CI,0.44-2.84;P=0.81)。中度(31℃)治疗性低温对比轻度(34℃)治疗性低温不会降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在自主循环(ROSC)恢复后六个月的死亡率、不会改善其神经系统结局。

图片4.png

图3 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需要透析的肾衰患者比例、癫痫发生率、卒中发生率对比

图片5.png

图4 两组出血及血栓形成率对比

图片6.png

表2 两组ICU及住院时间结果对比

次要结果方面,两组结果基本无明显差异。31℃组和34℃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是67.4%和63.4%(P=0.42)、需要透析的肾衰患者比例分别为9.2%和9.3% (P=0.99)、癫痫发生率分别是12.5%和7.1%(P=0.08)、卒中发生率分别为4.4%和1.6% (P=0.22)、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2.4%(P=0.50)、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1%和2.2%(P=0.4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2.4%(P=0.50)、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3.8%和7.7%(P=0.11)、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1.4%和10.9%(P=0.88)。

大量临床试验表明亚低温治疗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脑功能保护具有明显益处,目前指南推荐大多为温度范围,最适宜温度还在探索当中。CAPITAL CHILL试验结果对比了31℃和34℃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系统结局影响,首次证明中度低温对比轻度低温并不会改善预后。当然,此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是一个单中心试验、样本例数偏小,均有可能造成一定误差,未来针对亚低温脑保护仍需要更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来提供更多新的证据。 

专家简介

祖凌云a.png

祖凌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担任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精准医学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青年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青年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培训导师等。

徐媛.jpg

徐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020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内科临床型硕士。目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主要从事冠心病与大气污染相关研究,目前发表中文文章1篇。

阅读数: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