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从认证专家的角度看胸痛中心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5-10-31 22:40
胸痛是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人群中约20%~40%的个体一生中有过胸痛主诉。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疾病引起的高危胸痛到肺炎、带状疱疹等疾病导致的中、低危胸痛,医生快速识别、规范处置高危胸痛患者是降低胸痛相关疾病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阅读数: 1393
“胸痛中心”最初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现在是指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中心、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等相关科室)合作,依据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不仅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 的能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ACS低危患者,以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现代胸痛中心不再是单纯的院内绿色通道。胸痛中心还应关注就诊前的延误,因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就诊前的延误往往是导致救治延迟的重要原因,我国STEMI患者的就诊前延误尤其严重。此外,胸痛中心尚须兼备社区教育职能,才能缩短从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从而缩短急性胸痛的总救治时间。因此,胸痛中心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注重提高区域协同救治效率。胸痛中心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缩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同时尽快排除非致命性胸痛患者,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院前急救系统和不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医院在转诊患者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胸痛中心最重要的使命是提高区域协同救治效率。
2.将胸痛中心的建设作为医院的重点工程而不是某个科室的工作。胸痛中心所建立的是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需要院内多学科的整合以及与急救中心和非PCI医院的全面合作。除ACS 外,其他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和误诊,如诊断不及时,也会导致致命性后果。胸痛中心还应将低危胸痛患者加以识别。胸痛相关性疾病涉及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呼吸科、胸外科等多个学科,还包括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辅助科室。这项工作反应的是医院整体救治水平,因此胸痛中心的急救工作只是一个突破口,带动的是医院各科室及与院前急救中心和其它医院之间的全方位的合作,所以需要医院层面的大力支持。
3.加强核心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胸痛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日常性工作,不是经过阶段性努力通过认证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持续性改进的关键是要有坚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类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质量分析会和典型病例讨论会并强化时间管理和质量意识,这是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的关键性制度。
4.尽可能争取卫生行政力量的支持。胸痛中心建设需要协调院前急救中心以及各级医院共同参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合将是重要的推动力。
5.加强对社区及大众的健康教育职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2小时甚至更晚才到达医院,丧失了挽救心肌的黄金时间。具有急性胸痛救治能力的医院不能仅仅满足于院内绿色通道而坐等患者的到来,必须主动参与院前急救和决策,还要积极带动和指导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的胸痛急救和健康意识。
总之,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只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使更多的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