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4日,“微创中国行·第五届西部瓣膜论坛”将在“天府之都”成都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隆重召开。严道医声网于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专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应强教授,聆听郭应强教授解密大会亮点,畅谈他对中国瓣膜病诊疗“打破学科壁垒,合作共赢”这条未来发展之道的热忱与笃定。
紧扣办会宗旨,赋予大会新功能
▼▼▼
西部瓣膜论坛最初是由两位心外科医生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应强教授联合发起,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团队为办会主体的区域性会议,旨在介入瓣膜病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西部地区心内、外科医生交流学习和相互指导瓣膜病介入技术,推广和提升心血管病医生诊疗技能。
历经四载春秋沉淀,会议也由最初的地方性论坛会议发展成为介入瓣膜领域特色学术盛会和顶尖交流平台;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深远的同时,大会始终不变的是对会议“开放、协作和包容”办会宗旨的践行。
这也使得大会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能始终专注自我、不断迸发生命力,同时也赋予了大会解决技术演进所产生相关问题的新功能。
郭应强教授指出,自2010年TAVR技术正式进入我国,这标志着我国瓣膜事业的启航,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此项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也已达到一定水准;现阶段二尖瓣、三尖瓣领域方兴未艾,逐渐起步,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对于TAVR等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时透过主动脉瓣发展和成熟的路径,有效地规范二、三尖瓣的健康发展之路,促使二尖瓣和三尖瓣领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大家都知道在二尖瓣和三尖瓣的领域,病人的数量和受众会比主动脉瓣多一些,由此也突显出如何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做好规范化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会议,内外科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在主动脉瓣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二尖瓣、三尖瓣规范和健康之路。”
这也是本届大会将会着重强调和基于现阶段介入瓣膜技术发展所希望解决的内容。大会将以主题演讲、病例分享及手术直播等多种形式,围绕介入瓣膜技术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发展瓶颈作解答,涵盖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介入心脏瓣膜所有领域。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设置多学科的分论坛,包括心内科、心外科、影像学、超声、麻醉、护理等介入瓣膜领域多学科、多主题的不同论坛;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医者共同分享介入瓣膜开展过程中先进经验,推广一些已经形成的既定手术步骤规范化操作,使其逐渐深入人心,渗透到前来参会的各中心或团队中。
二、以专场培训实现多途径、整体化学习;大会将围绕经股动脉、心尖的TAVR入路途径开设交互专场,鼓励前来参会的嘉宾积极参与到不同专场中,从细节到整体深入了解掌握TAVR手术常见的两种入路途径,以实现医生的全方位发展;从而促使医生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可以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策略方案。
由点及面做精做细,融合是永恒的主题
▼▼▼
4载栉风沐雨,4载蜕蛹化蝶。4年办会,西部瓣膜论坛从诞生伊始的蹒跚起步,到历经时光打磨后的依旧初心不改,已悄然成长为国内心外科领域办会中具备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精品学术盛会。大会发展中每一个节点的细微变化,时刻印证着办会人员追求打破学科壁垒,内外科融合的铿锵步伐。
介入手术自问世伊始便以“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轻”三大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深受患者欢迎;由此映射出的诊疗方式由巨创到微创的演变,也在无形中不断迫使着外科医生拓宽技术边界。介入瓣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诊疗方法,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心外科医生的加入;然而,对于大多数心外科医生来说,之前并未接触过介入手术,因此导致了多数心外科医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亟待回答和解决。
西部瓣膜论坛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
虽由心外科办会,但大会从未强调心外科医生的主体地位,从始至终提倡心内外科协同办会,互帮互助,共同促进内外科融合,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与此同时,会议也在不断的促进不同技术的融合。介入瓣膜手术时代,超声、影像、麻醉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领域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手术团队的共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医生做得好,并不见得能够有很好的结果。融合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就要坚持创新,坚持我们的初衷,坚持以效果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未来就会在竞争当中使自己做得更好。”郭应强教授强调。
由点到面,介入瓣膜技术的发展同时赋予了大会新的启示。
尽管西部地区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但介入瓣膜治疗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代表,介入治疗水平在全国地区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无论是西部亦或是全国,介入瓣膜技术的发展都存在一个共性,即技术的普及程度和覆盖面较小;虽然国内已有几百家医院正在开展介入瓣膜手术,但每年手术量能超过50例的医院依旧是少数,这也意味着介入瓣膜技术所能覆盖的人群和区域仍存在局限。
其次,能完全掌握介入瓣膜技术的团队较少,同时能够掌握经心尖、经股动脉、外科途径等全方位的瓣膜介入技术的团队更是凤毛麟角;这也代表着多数医院无法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诊疗策略。此外,不同中心和医院之间的TAVR手术操作习惯各不相同;然而,一项新技术的健康发展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
因此,未来大会将在坚持心内、外科协同发展步调不变的基础上,长期致力于推动国内介入技术质量控制,不断扩大会议影响力;会议未来也将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介入瓣膜领域,而是扩宽至大血管、冠心病、心律失常乃至心衰的微创介入技术领域,做精做细,从而带动心血管其他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做更好的服务。
“办会就像我们带一个孩子一样,从小把他带大,现在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了,可能你预先最开始只是让他健康成长就可以了,当这个孩子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做贡献,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个人,能够做出一些积极的成果出来。”
▼▼▼
医者,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经历过生死也知道生命何其宝贵。在郭应强教授看来,医生一袭白衣承载的,是对患者生命负责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生与死之间的较量。
“我觉得任何一条生命都不能用‘算了’这两个字来衡量。”
作为大会承办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团队一直以来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郭应强教授于采访中结合自身成长经历,阐述了团队诊疗理念和特色。
正如吴孟超院士所言: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从事心外科工作的道路上,郭应强教授看到了太多的无奈。从早期开刀工作开始,他就感受了患者深受外科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甚至有不少老年患者因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治疗而求医无门。患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康复,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伴随着无数先辈们的不懈探索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的问世可使病人免受外科“开膛破肚”之苦,给予了病人一项更优选择;也为郭应强教授带来一份新思考。
“作为外科医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外科技术做得越好,就越不想给病人开大刀,越希望通过很简单的,或者说是一些基本的途径,解决患者的主要病痛。”
医生的本色也体现在此,医生应首先考虑病患们的体会与感受,其次才是治愈疾病的一系列手段或方式。带着换位思考的想法,郭应强教授在十多年前,开始正式接触和从事介入瓣膜诊疗工作,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他真正感受到此项技术的魅力所在。他谈到,外科手段治疗很难让一位濒死的病人在两三天之内转危为安,乃至重获新生;这切实让他认识到了介入技术所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从开刀想到了不开刀,从不开刀想到了介入,郭应强教授的思路做到了一种回归,回归到了一个服务理念:只有患者最需要、能让患者获得最好诊疗效果的技术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技术;只有让患者获得最好效果的团队才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团队。
作用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团队的发展也是如此,郭应强教授认为,团队之所以能成长为现阶段西部地区乃至国内外科介入瓣膜领域前列团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医院对创新型人才的开放和包容、二是老一辈专家对年轻一辈医生的悉心教导和帮扶、三是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双向信任;最后则是医院对一名合格心血管医生优秀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塑造。
谈及何为“优秀品质”,他坦言,这个品质的核心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敬畏。一声医生,一生的医生,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医者都必须牢记使命担当,回归医学本质,医者医心方能铸医魂。
真的是尽力了吗?
真的给病人考虑到了吗?
真的动用了所有医疗资源去维护病人的生命了吗?
这是郭应强教授每天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更是一位医生关于一场叩问心灵的自我剖析。
郭应强教授寄语:
非常感谢为本届大会提供帮助的各学术机构,以及不辞辛劳前来参会的各位业界专家对“微创中国行·第五届西部瓣膜论坛”的鼎力支持。希望能通过本次大会,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在各位同仁的携手同心下,为患者提供更客观、更有效、更安全的医疗救治措施和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社会医疗负担;让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的医生大家共同发展的更好,谢谢大家!
专家简介
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会员;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ISMICS)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