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成:中国胸痛中心的明天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实现最大限度缩短急性胸痛的救治时间。但目前的标准中所强调的是胸痛中心所依托的医院要主动承担起胸痛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优化院内绿色通道的基础上要主动与院前急救系统、基层医院进行协作,共同为本区域内的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的诊疗通道。这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医疗机制和医疗资源的相互关系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并不是最优化的选择。因为以医院为牵引的胸痛中心建设很难避免为利益所驱动,并不能指望所有医院都能以单纯公益之心去发展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因此,现阶段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多少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其负面的表现形式可能包括:一是过分强调以抢占医疗市场为驱动力,势必导致部分患者被舍近求远转送,不能做到救治流程和时间的最优化;二是带来同城或同地区排他性的不良竞争。很显然,要解决上述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大家的“觉悟”,只能从机制上解决,那就是改变以医院为主体的模式,应由没有利益关系的政府或政府代表机构来承担区域规划的职能,在本地区多数医院已经建立了院内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将医院的救治能力、患者的救治需要、到达具有救治能力医院所需要的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最佳的救治流程和转运医院,做到医疗资源与患者的需求的最佳匹配,才能真正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的治疗”的目标。因此,结合理想和现实,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必须分步走,第一步是鼓励具有急诊PCI能力的医院主动承担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任务,即使会参杂部分功利目的,改进总比停留在过去的不作为状态要强很多;第二步是在不具备急诊PCI能力的首诊基层医院建立基层胸痛中心,以缩短在基层医院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实施关键救治的时间;第三步是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进行区域统一规划,根据医院是否有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是否有急诊PCI能力、是否有溶栓能力等将区域内的医院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再根据从发病现场到达优先级医院所需的时间为区域内的急性胸痛患者制定优选和次选的转运预案,由院前急救系统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执行此预案。只有在完成第三步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效率最优化。
        尽管就全国范围来看,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当前处于普及第一步的同时正准备迈进第二步,这是实现第三步的前提条件,但在有条件的地区,完全可以直接进入第三步,即由政府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我们欣喜地看到,厦门市、大同市和深圳市等地区正在积极进行第三步的探索,我们寄希望于更多的地区能利用各种渠道撬动政府资源,早日实现第三步的目标。这,便是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明天!
阅读数: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