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巨大进展。不过基本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以及拮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药物,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既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出现,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开创新了的途径,展示了希望。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不仅可以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病程和预后。但是,即使严格按目前CRT指南入选患者,仍有约将近30%的患者对于CRT治疗是无反应的.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CRT的有效反应,也是我们众多临床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为了提高CRT的有效反应率,SyncAV技术(Abbott四极CRT独有功能)横空出世,它能够根据患者自身的心律状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CRT起搏间期,参考患者自身PR间期,动态调整起搏的AV间期,将右室下传、右室起搏及左室起搏进行融合,进一步改善电同步性,纠正心衰患者的收缩不同步,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SyncAV 功能示意
基于此,近期由上海长海医院赵仙先主任团队联合胸科医院李若谷主任团队及455医院樊济海主任团队合作开展的SyncAV临床研究(Improvement of LV Reverse Remodeling Using Dynamic Programming of Fusion-Optimized Atrioventricular Intervals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在Frontiers期刊上发表。
研究背景:相较传统的双心室起搏,个性化定制的SyncAV算法进一步缩短了起搏的QRS时限。然而,目前还缺乏证明SyncAV能够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反应的证据。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SyncAV算法对心脏超声指标和临床心功能的影响。
研究方法:合计纳入122例心力衰竭(HF)患者,根据SyncAV功能开启与否,分为BiV+SyncAV(n=68)和BiV组(n=54)。在初始基线和随访期间评估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心功能临床指标。心脏超声对CRT的反应定义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的≥减少15%,临床反应定义为≥1的NYHA类减少。
入组患者基线数据
植入后48小时内,程控CRT设备并进行优化。第一步是选择最佳的左室起搏部位,在VDD模式下评估四个左室起搏部位的夺获阈值。根据起搏部位,将SyncAV的Delta值从-10ms到-100ms依次程控,以产生最窄的QRSd,此时的Delta值这被认为是最佳的偏移量。在研究中,VV间期(LV-RV)固定在30ms,以确保左心室起搏提前于右心室起搏30ms。对于BiV组的患者,我们使用常规的AV(起搏/感知AVD为140/110ms)和VV(LV-RV30ms)程控CRT。
单例患者植入后优化过程中,基线和三种不同起搏模式的QRS间期 —— 代表性12导联心电图。
在6个月的随访中,发现BiV+SyncAV组和BiV组的QRS时限均有显著降低。且BiV+SyncAV组相较Biv组QRS时限降低的更显著。在心超指标中也能明显观察到BiV+SyncAV组优于BiV组。
(A)BiV组与BiV+SyncAV组中无反应、有反应、超反应比例;
(B)BiV组与BiV+SyncAV组6个月随访的(NYHA)变化占比。
研究结论:与BiV起搏相比,BiV联合SyncAV可更显著地降低QRS时限,改善左室重构和长期预后。
在该研究结果中(基于该研究有反应的标准),我们可以直观看到,传统CRT治疗的反应率在64.6%左右,接近1/3的患者为无反应,与目前整体的大型临床结果接近,但在BiV+SyncAV组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反应率超过80%,更加证明了融合算法(SyncAV)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能够获取更大的获益。
专家简介
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长;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荣立三等功一次。擅长于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抢救和心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复杂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各类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单腔、双腔、三腔起搏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卵圆孔未闭)和少见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静脉瘘、冠状动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微创介入治疗,其中复杂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水平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负责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研究课题3项、军队研究课题1项。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123篇,SCI文章56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1项,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技成果奖1项。
主任医师,博士,博导,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起搏器科主任、心功能室主任。管理起搏器的植入及程控随访工作。年手术量及技术难度位于该领域前列。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理性起搏(希浦系统起搏)治疗缓慢心律失常、ICD预防心源性猝死,CRT治疗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与干预策略。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委副主委、基层医院心脏起搏和电生理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新闻媒体工作委员会委员、长程心电监测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女医师联盟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具有丰富的介入心脏病学诊治经验。入选上海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荣获上海交大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是首批获得卫生部介入诊疗技术资格的医师,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曾专门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学习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及心血管研究室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参考文献:
Front.Cardiovasc.Med.8:700424
Dol:10.3389/fcvm.2021.700424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 www.frontiers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