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S2021丨复杂冠脉介入精准治疗专场圆满举办:深学细悟聚力量 锚定精准创新绩

2021年11月6日-7日,第五届狮城复杂冠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LCS2021)在河北省沧州市隆重召开。大会秉承“合作、创新、精准、务实”的宗旨,在往届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开拓新气象,结出新硕果。本次大会特设复杂冠脉介入精准治疗论坛,广邀全国各地的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学者,针对复杂冠脉介入的新兴技术和手术技巧,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讲解。

本专场由沧州市中心医院周继梧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刘惠良教授、天津市人民医院姚朱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贵松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郑明奇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拥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清教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信栓力教授担任主持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史冬梅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贵松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建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艾辉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南开大学第四中心医院温尚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陈晖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谷新顺教授,衡水市人民医院郑群教授根据各自研究专长,进行了翔实生动的交流分享。

史冬梅:心脏团队共同讨论决策,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

▼▼▼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内、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杂交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心脏团队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的迅速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基于此,史冬梅教授首先围绕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进行了细致讲解。

史东梅教授指出,冠脉搭桥的桥血管长期通畅率依次为LIMA、RIMA、SVG和桡动脉,其中,大隐静脉桥血管的1年闭塞率为15%。虽然新技术的发展使得闭塞率有所下降,但仍在10%以上,10年闭塞率高达60%。目前普遍认为药物洗脱支架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桥血管,但是劣于LIMA,这是杂交手术选择LIMA+DES的理论基础。学界上还是推荐使用评分系统和风险分层对冠脉病变患者进行评估,以决定血运重建策略,并且应由心脏团队讨论决策血运重建方式。

然而,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是综合CABG和PCI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按计划同期或分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小切口行左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外科CABG,非LAD病变血管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方式相结合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CABG和PCI术间隔时间不超过60天。

由此,史冬梅教授特别指出,杂交可分为“一站式”和“分站式”,不同医生应根据自己医院的条件来决定手术时间和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术中和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同时,术后二级预防是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贵松:FFR在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

此前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将血流储备分数(FFR)用于指导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FFR现已成为主要的冠脉功能学检测手段之一。聚焦FFR在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王贵松教授带来了几点建议

王贵松教授介绍,FFR早在2011年就获得了欧美临床指南的高等级推荐。其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PCI术前,评价主支血管的功能学意义;②主支支架置入后,评价受累分支(jailed SB)的功能学意义,预测远期结果;③分支血管球囊扩张后,评价分支血管处理成功与否,预测“对吻扩张”的远期结果;④分支支架置入后,评价双支架技术的即刻效果,并预测其远期结果。

在临床中,分叉病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关键就在于主支植入支架后,分支开口易受累,致使分支闭塞的发生率约在7-20%,增加了围术期心梗的发生率。而单纯的冠脉造影评估分叉病变存在较大局限性,此时,FFR则能够帮助术者制定更为准确的分支处理策略,评价治疗效果。

彭建军:如何优化即兴支架技术

▼▼▼




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时,病变的评估十分关键,简单病变简单处理,而复杂病变需要做好复杂处理的准备。此时,即兴支架技术即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建军教授随后分享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经验总结。


彭建军教授强调,优化即兴支架技术的首要步骤是选择合适的患者和病变,同时,更需要严格践行该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夯实基本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则包括KISSS原则、KIO原则、FBI原则以及S25原则,基本技术包括POT技术、DWT技术、POT技术以及BOS技术。

此外,即兴支架技术需要首先评估分支闭塞风险(造影、腔内影像、功能学等),决定分支保护的策略,包括是否需要常规预扩分支。植入主支支架时需要避免过大导致界脊移位、远端血管夹层,以及过小导致支架贴壁不良。边支保护技术包括拘禁球囊、球囊挽救技术等。关于边支血管何时需要处理目前尚无同意标准,通常造影显示TIMI<3级、B型以上夹层、边支狭窄>75%或50%、边支接近闭塞时需要进一步处理,此外FFR、OCT等检查均可帮助判断是否需要处理边支。

艾辉:左主干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种类、预防及处理

▼▼▼

左主干病变是各类冠脉病变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病变,介入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结合临床实战经历,艾辉教授介绍了左主干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种类、预防及处理。

艾辉教授指出,左主干支架后出现弹性回缩或明显膨胀不全及纵向压缩是相对常见的冠脉开口介入并发症。而冠脉开口的病变通常以纤维斑块或钙化斑块较为多见,造影漏诊率高,指引导管难以同轴和固定。临床上若使用带侧孔的指引导管操作,则会影响术者对冠脉口真实压力的观察,难以充分扩张,弹性回缩率高,高压扩张易导致夹层等并发症。

在支架定位困难方面,易受冠脉解剖结构、患者呼吸及心跳等多因素影响。此外,医源性主动脉夹层是最为常见的左主干介入治疗并发症,其受到操作与器械因素、血管病理学因素、血管解剖学因素、伴随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沈珠军: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的预测

▼▼▼

分叉病变在冠状动脉病变中十分常见,个体化治疗主支的同时尽量保全分支是首要原则。沈珠军教授针对如何预测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进行了深入讲解。

既往研究提示,单支架即刻及远期的效果不劣于双支架,且操作简单更易于被接受,分叉病变的侧支发生闭塞的概率在7%-19%,若没有合理的侧支闭塞风险评估,则单支架策略存在风险。当前评估侧支闭塞风险时主要考虑的是分叉病变类型、是否为真分叉病变、侧支血管直径狭窄程度以及分叉角度等,但是这些因素仍然存在不足。侧支闭塞是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不同分叉病变包含的危险因素种类、个数、程度都会影响侧支闭塞的风险。

RESOLVE研究纳入了1537例分叉病变患者,共计1601例分叉病变,建立了RESOLVE分支闭塞风险评分系统,其中包括的因素为:主支支架植入前TIMIT血流、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斑块分布、支架植入前侧支狭窄程度、主支/侧支直径比以及分叉角度。

温尚煜:冠脉旋磨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

▼▼▼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经成为了钙化病变和复杂病变的必备治疗技术之一。温尚煜教授则从钙化病变出发,讲解了冠脉旋磨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

温尚煜教授介绍,冠脉旋磨术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慢血流/无复流、AVB、痉挛、夹层、急性闭塞、旋磨导丝嵌顿/断裂、磨头嵌顿/断裂、穿孔、AMI等,治疗特定适应证时并发症风险更高。但在旋磨术中慢血流/无复流较常见,可以在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硝普钠,必要时在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此外,旋磨术中还需要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变化调整旋磨强度及间隔时间,若出现冠脉痉挛主要是旋磨系统刺激导致,或是血管过于迂曲,可在冠脉内应用硝酸甘油来解决,面对无法缓解的痉挛则可用小球囊低压扩张。最后,广大术者还需要了解的是,旋磨头嵌顿是旋磨术中非常严重的并发症,通常是由于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陈晖:钙化病变的处理策略与技巧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钙化病变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人群中越来越常见,钙化病变会显著增加介入治疗的难度。因此,陈晖教授分享了钙化病变的处理策略与技巧。

陈晖教授表示,存在钙化病变的冠脉常伴成角、扭曲,血管扩张反应较差,纵向阻力高等情况,由此导致了介入器械的通过难度大,同时横向阻力也较高,球囊难以充分扩张。此外,介入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更高。

临床上,面对钙化病变可选的介入治疗手段除了球囊扩张外还有激光、旋磨、冠脉内碎石术等。针对钙化病变通常首先使用小球囊扩张帮助判断病变硬度,使用激光、旋磨后同样也需要使用球囊扩张。切割球囊也是钙化病变的选项之一,其宜使用小半号球囊,不宜压力过高,充分回抱后缓慢回撤。而棘突球囊则更适用于轻、中度钙化病变,或用于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后的进一步病变预处理,当棘突球囊不能通过钙化病变时,采取钙化病变内匍匐前进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扩张效果。

谷新顺:冠脉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

▼▼▼

近些年,随着国内PCI 手术量的逐年增加,需要处理的复杂病例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比例随之升高,冠脉旋磨术的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为推进旋磨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谷新顺教授解读了2017年颁布的冠脉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的相关内容。

共识中指出,旋磨术的处理对象为高度钙化的狭窄性病变,血管入路可选桡动脉或者股动脉,指引导管应选择单弧、强支撑力导管,可使用常规导丝穿通病变,由旋磨导丝完成旋磨,旋磨头的直径应由小尺寸起始,逐渐增大。

谷新顺教授结合专家共识的内容强调,术者需要重视特殊情况下的旋磨,每次旋磨都要做好预案,避免并发症,包括慢血流、穿孔等。对于广大想要学习或从事旋磨技术的初学者来说,还是应尽量从简单开始,逐渐提高难度,学习实践相结合,稳扎稳打,从而练就更为安全有效的旋磨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郑群:可吸收支架全寿命周期及适应症把控

▼▼▼

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是近年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冠脉介入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聚焦新技术,郑群教授讲解了可吸收支架全寿命周期及适应症把控的相关内容。

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人体后会经历支撑期、降解期、康复期三个阶段,郑群教授表示,早期研究中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不良事件的增多主要出现在支撑期早期和降解期,通过避免小血管内植入、执行PSP操作规范以及优化新生内膜厚度,能够保障支架的有效支撑和平稳降解,从而获得与金属支架相当的临床效果。

现阶段,关于可吸收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正在不断更新和增加中,同时,此项技术的适应证也在逐步扩充中。对于此项技术的发展,郑群教授抱有积极态度。但对于想要开展此项技术的临床医生来说,郑群教授强调,应当从简单病变做起,在充分了解产品特点和操作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尝试钙化、血栓、CTO、长病变、分叉病变等复杂情况,积累临床经验。

随着国内老龄化的加剧,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占比将不断增加,中国心血管介入医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病变以及治疗难度越来越高的病变。由第五届狮城复杂冠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LCS2021)设置的复杂冠脉介入精准治疗论坛汇集国内一流的介入治疗专家针对复杂病变的治疗技术和手术技巧进行予以了专题讲座,为与会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通过本次会议平台,广大参会医生也定能有所收获,回归临床,应用临床,造福患者,为促进和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水平,推动规范化、标准化诊治,共同为区域血管病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为河北及周边地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


阅读数: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