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尖瓣丨陆方林:中国介入三尖瓣治疗进展

三尖瓣反流(TR)是一种被忽视的严重右心系统疾病,常常继发于左心瓣膜疾病和房颤等,既往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手段。由于其起病隐匿,初期临床症状得不到重视,而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但如今临床中对TR的介入治疗逐渐开始重视起来。

本期特邀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陆方林教授讲解现阶段我国三尖瓣介入治疗的进展。

图片
TR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发展背景
三尖瓣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其中90%以上为继发性关闭不全,导致关闭不全的主要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房颤、肺高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以及左心瓣膜术后(主动脉瓣/二尖瓣术后)等。


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若未接受治疗则1年死亡率高达36%,并且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也仍然面临一定的死亡风险,年龄、体重、心衰、肝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三尖瓣外科手术的死亡率。


目前指南推荐的三尖瓣外科手术指征包括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TR手术、症状性原发性TR、继发性TR伴明显症状以及左心瓣膜手术后存在TR(右心功能及脏器功能衰竭前),但是由于三尖瓣手术量并不大,相关临床研究证据并不多。

鉴于TR的药物治疗远期效果不佳,加之外科手术风险巨大,近年来介入治疗开始发展起来。

三尖瓣介入治疗器械代表性产品
(1)NaviGate
图片

NaviGate是世界上第一款经导管原位三尖瓣置换产品。

其包括经静脉和经右房两种途径,它在2017年就完成了人体植入。该器械尺寸较大,可以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Evoque具有 44 mm和 48 mm 两种尺寸型号,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为在TCT 2021上公布的TRISCEND研究,一共纳入了 132 名患者,临床结果优异。


(2)LuX-Valve


图片

LuX-Valve瓣膜首次提出了非径向支撑力概念,并首创独特的室间隔锚定装置,植入的瓣膜不影响心脏收缩运动,可彻底消除瓣周漏。

LuX-Valve瓣膜的第一代装置需要经右心房路径,偶有切口出血、影响呼吸功能、出现肺部并发症以及胸膜粘连影响手术等副作用,其第二代经颈静脉途径系统即将开展临床注册研究。开展于2018-2019年的救治性临床试验的结果较为令人满意,后续的确证性临床试验正在随访阶段。

结合现有的手术经验,LuX-Valve瓣膜植入术后起搏器植入率基本为零。
(3)K-Clip & DragonFly
图片
国内自主原创研发的经导管三尖瓣介入修复器械包括K-Clip和DragonFly。
K-Clip采用了经股动脉路径,其技术原理主要基于外科的Kay's成形术;

DragonFly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经股静脉三尖瓣反流修复产品,2020年完成了国内首例人体临床应用,治疗效果理想。

“临床患者群体众多,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外科手术死亡率较高且外科修复后易复发,缺乏指南推荐,右心功能的检测无统一标准。”
陆方林教授对目前三尖瓣关闭治疗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此外,他认为三尖瓣疾病的治疗中如何在修复和置换之间进行选择,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提供证据。
诚如陆教授所言,三尖瓣疾病的治疗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深入研究的价值和空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研究的热点。想必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性的器械出现,切实为三尖瓣反流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214123756.jpg

陆方林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先后担任亚洲心胸外科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瓣膜病委员会委员及介入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孕产期母儿心脏病专委会常委、解放军胸心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血管外科学会及医师协会委员;是《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

近年来,在瓣膜病介入治疗方面做出了较多工作。是国内心血管外科领域较早开展各种主动脉瓣介入置换、二尖瓣介入修复等技术。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非径向支撑力依赖”这一创新理念,用于介入三尖瓣置换装置的设计;首次提出室间隔锚定技术用于瓣膜装置的固定,作为主要研发者,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设计了国际首款非径向支撑力依赖的介入三尖瓣装置——LuX-Valve。在徐志云教授指导下,于2018年9月成功完成国际上首例植入,目前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该产品有望成为全球首款上市介入三尖瓣置换装置。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多项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6项。2011年荣立总后勤部个人三等功一次;2018年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阅读数: 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