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王春生教授、魏来教授在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应用上海纽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以下简称“Prizvalve®瓣膜系统”),为一名二尖瓣成形术后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了“环中瓣植入术”,完成了该产品首例在瓣膜成形环上的应用,此例手术得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手术的成功开展为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又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有力论证了Prizvalve®瓣膜系统在瓣膜成形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Prizvalve®瓣膜系统不仅实现了在心脏四个瓣膜上的全“心”应用,还实现了在外科瓣、介入瓣、支架、瓣膜成形环多产品的适配使用,能够为瓣膜病患者和医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患者情况
患者76岁男性,于8年前因二尖瓣关闭不全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近一年反复胸闷气促入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经全面检查,诊断为:二尖瓣成形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中度)、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EF 28%,外科手术高危。
术前影像
患者二尖瓣位可见人工成形瓣环(30# Physio),成形环平均内径23.6mm,有效开口面积435.7mm²,模拟Prizvalve®瓣膜系统26mm瓣膜植入,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剩余面积511.6mm²。
术前食道超声和造影显示:二尖瓣成形术后表现,中重度二尖瓣反流,二维描计估测瓣口面积约4.1cm²。

术前二尖瓣反流

术前二尖瓣反流
手术过程
经详尽的影像学重建、评估,心脏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后,采用经心尖入路使用26mm规格Prizvalve®瓣膜。
经胸超声心动图确定心尖位置,常规肝素化,行第5肋间左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暴露心尖,心包切开并悬吊,3-0Prolene线完成荷包缝合。沿导丝置入22F导管鞘,完成通路的建立进行二尖瓣环中瓣植入术。借助瓣环显影和输送系统的三个显影点,实现瓣膜的精准定位,在快速起搏下充盈球囊实现瓣膜的释放。术后食道超声和造影显示,人工瓣膜支架固定,位置满意,瓣叶启闭形态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未测及人工二尖瓣内异常反流,仅C1处轻微瓣周漏,估测瓣口前向峰值流速1.4m/s,峰值压差8mmHg,平均压差4mmHg,左室流出道通畅。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顺利结束,手术时间约1小时左右。患者于术后第四天康复出院。

术中释放过程

术后造影

术后心超

术后心超
术后评价
专家简介
王春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教授,博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心脏瓣膜中心主任,上海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分会创始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瓣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大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委员,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学会(ISMICS)执委,亚洲心胸外科学会 (ASCVTS) 资深会员。
魏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主任医师,博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微创心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副主任,上海市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分会副主委,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微创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心脏瓣膜病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中山医院15号楼3楼)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中山医院16号楼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