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经导管PFO封堵的“钉子”: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诊断治疗研讨会圆满举办
图片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句名言:“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这句话在被投资学名家查理·芒格引用后衍生出了一个新名词——铁锤人倾向,意思是拿铁锤的人,容易受到铁锤的影响,看什么都像钉子,形成了会用铁锤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定势。

事实是尽管我们手里有了锤子,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钉子”。

2022年5月13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郭淮莲教授和朱天刚教授联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邢英琦教授倾情参与的“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诊断治疗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即为一场架构在多学科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一次找“钉子”的学术会议。与会专家们通过近3个小时的分享与讨论,探索如何在当前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且有效的诊断诊疗技术、“手里有锤子”的前提下,通过更规范地诊断流程筛选出更适合应用先进诊疗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探索MDT合作新模式

▼▼▼

图片

会议伊始,刘健教授郭淮莲教授朱天刚教授即在致辞中阐明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近二十年来学界不断有各类学说强调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密切相关,经导管PFO封堵术的出现为偏头痛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关于卵圆孔未闭引起偏头痛的机制、经导管 PFO 封堵术的适应症目前尚不明确。这些问题引起了临床及科研领域多学科医师和学者的关注。

因此,本次研讨会汇集了神经内科、心内科及超声科等多学医生齐聚一堂,旨在通过不同医生之间共同交流临床诊疗经验、分享各自对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相关临床研究的见解与思考,以挖掘出更多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诊断、诊疗的新思路与新方向。

刘健教授郭淮莲教授也在会后采访中补充说到,虽然经导管PFO封堵术能解决一部分病人偏头痛的问题,但该技术的长期有效性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观察,而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诊疗从来都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问题。真实工作中,偏头痛的病人大多来自神经科,而经导管PFO封堵术则是由心内科医生来操作,这是此次研讨会多学科MDT交流的基础。

“所以我们与不同学科的医生共同合作,希望能够为偏头痛的治疗贡献一份力量。”郭淮莲教授强调。

诊断、诊治与临床研究三方协同,描摹疾病诊疗全貌

▼▼▼

会上,四位与会嘉宾分别从PFO与偏头痛标准化诊断、规范化评估、相关临床研究以及经导管PFO封堵术的最新发展四个维度,深入介绍了临床工作中PFO与偏头痛诊疗的常见方法与前沿学术动态。

邢英琦:如何正确解读cTCD(发泡试验)检查结果

图片

众所周知,右向左分流是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的异常通道,而95%以上的右向左分流是由卵圆孔未闭所引起的。因此,检测患者胸腔内是否存在右向左的分流是判断卵圆孔未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TCD发泡试验以高敏感性、易于量化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右向左分流的临床检测。

邢英琦教授在该领域研究颇深,且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同在场专家分享了个人操作心得与总结。

TCD发泡试验的具体操作流程是在病人静息时和标准瓦萨瓦动作时,使激活的生理盐水为造影剂,监测脑血管主要是双侧大脑中动脉中微栓子(气栓)的数量,可查出心脏右向左的分流和肺动静脉分流。邢英琦教授,通常会在激活的生理盐水中混入一滴血以提高约5.7%的诊断阳性率;穿刺的血管多为肘正中静脉,使用18G的套管针进行穿刺;如果单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可选用椎动脉做替代血管;瓦萨瓦动作吹压力计超过40mmHg,持续10秒以上;总共检查三次,第一次安息平卧,第二次和第三次配合瓦萨瓦动作,任何一次达到大量则立即停止检测;如高度疑诊,可采用坐位检查提高阳性率。

对于TCD发泡试验结果的判读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分流类型和分流量。其中,分流类型又被分为固有型-静息状态就有分流和潜在型-静息状态无分流,瓦萨瓦动作后诱发分流;而分流量又依据栓子数量分为五级,没有栓子为零级、 0~10为1级、10~25为2级、超过25但没有连成片为3级、与连状数不成个为4级。

郭淮莲:偏头痛与心脏右向左分流关系的研究

图片

为观察偏头痛患者RLS(心脏右向左分流)的发生率、偏头痛严重程度是否与RLS分流量相关,郭淮莲教授曾带领研究生一起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收获了大量临床一手数据与资料。本次研讨会上,郭淮莲教授同在场专家再次回顾了该研究并就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展开了细致解读和分析。

郭淮莲教授与学生纳入了2011年9月-2013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137例偏头痛患者,依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先兆偏头痛组、有先兆偏头痛组和可能偏头痛组以及对照组四个小组进行了对比研究。

图片
图片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可发现,无论是无先兆偏头痛组、有先兆偏头痛组还是可能偏头痛组,偏头痛患者的心脏右向左分流发生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流量与头痛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此外,通过对入组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年龄组RLS阳性率、偏头痛危险因素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统计发现入组的患者中以20-60岁女性居多,且在随着年龄增长,RLS的发生率逐渐较低。RLS的分流量与偏头痛残疾程度问卷评分、头痛严重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及每次头痛时间均无关系(P>0.05)。偏头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包括基因遗传、激素水平、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而RLS只是偏头痛的相关因素之一。

朱天刚:PFO超声规范化评估

图片

朱天刚教授则从PFO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两个角度介绍了心内科医生在PFO诊疗领域的常见方法与理论。

首先在PFO诊断上,心内科医生通常有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TCD三种方法。鉴于邢英琦教授已经在之前的讲课中细致讲解了TCD规范化检测流程,朱天刚教授即针对前两种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个人在真实世界的工作分享了几点思考。

朱天刚教授强调通过TTE或TEE诊断PFO时,需要多次进行右心声学造影,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相对没有标准化。同时,临床医生在检测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注射针的大小、造影剂的激活方法,本次研讨会上邢英琦教授所分享的18号针管和混入一滴血的生理盐水是值得借鉴的。此外,操作过程中在增加胸内压时一定要达到标准要求,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PFO诊断实践过程中,临床医生还可采用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以及TCD+右心声学造影等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这是学界公认的PFO诊断“金标准”。

刘健:卵圆孔未闭所致偏头痛经导管封堵术的价值

图片

最后,刘健教授系统介绍了PFO引起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到封堵术治疗适应证及禁忌症、手术的操作流程,封堵术诊疗偏头痛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他指出,反常栓塞学说和血管活性物质学说是学界上两大常见的因PFO触发偏头痛的机制,PFO与偏头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前,经导管的PFO封堵术治疗偏头痛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支持对PFO进行封堵以治疗难治性偏头痛。不过尽管经皮封堵PFO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前景,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研究的证据支持。

刘健教授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吸引更多人关注PFO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冷静思考到底PFO与偏头痛的关系究竟如何,同时强调PFO的规范化诊断,偏头痛判断标准的选择,真正找到具有顽固性的、药物治疗不好的、先兆性存在的偏头痛患者,并且在其中筛选出存在中到大量RLS的患者行经导管PFO封堵术,再通过参加或组织一些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经导管PFO封堵术的有效性,以推动偏头痛患者诊疗技术的发展。

为精为专,发挥综合型医院平台优势

▼▼▼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也相信随着更多人参与和实践,以及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偏头痛的治疗将在未来取得更好的结果。”刘健教授于讲课最后表达了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初衷。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刘健教授郭淮莲教授也在会后采访中透露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期在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领域所做“实践与摸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诊断和治疗协作项目。

两位教授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北京大学下属的综合型医院之一,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沉淀,百年历史也赋予了医院承担向下辐射的教学职责与能力。或许在某一亚专科领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诊疗实力未必强过专科医院,但综合型医院汇聚了多学科领域的医学人才,当这些人才合力攻克某一问题时,必然不弱于专科医院。

如上文所言,在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领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究,许多困惑亟待解决。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来助力。此时则可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综合型医院的优势。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虽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经导管PFO封堵术时间相对较晚,但郭淮莲教授、朱天刚教授分别在偏头痛临床研究、超声诊断领域深耕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作为心内科医生的刘健教授也有着扎实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操作功底,经导管PFO封堵术的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产品过关且在操作上难度较低。同时,当前国家也在大力推广多学科合作的MDT诊疗模式,MDT在各类疾病诊疗中的未来已来。

基于此,三位教授联合多学科团队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诊断和治疗协作项目”。以期通过循证医学的方式发掘出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之间的确切联系,进一步明确经导管PFO封堵手术病人的适应证,让偏头痛患者的诊疗变得更精准、有效。

合作、探索、规范, 开展真正合理的诊疗技术

▼▼▼

当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则相当于一剂“加速剂”,让刘健教授郭淮莲教授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补足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郭淮莲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讲课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提醒我要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哪些问题,要在现有的前沿研究结果上展开更多思考,以启迪新思维。”

会议结束之后,刘健教授脑海中则清晰的浮现了“合作、规范和探索”这三个关键词。

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的更远。刘健教授在此次研讨会上看到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他在采访中坦诚的说到:“一份事业能否成功,关键是跟谁在一起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和多个学科在一起精诚合作,才可能把这个事业推向更远,更加有价值,所以合作非常关键。”

此外,研讨会中几位讲课专家均强调了规范化诊断、诊疗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鲜明注脚;这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最应该做的事——规范自身、规范诊疗、规范检查,真正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想患者之所想。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持续探索。尽管经导管PFO封堵技术的出现让临床医生手里有了“锤子”,但不能像名言中所说,看什么都是钉子。刘健教授郭淮莲教授要做的就是在广大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必的患者中找到那颗最合适的“钉子”,并且在实践与摸索中发掘出找到“钉子”的方法和规范化流程。

冷静的使用技术,拓宽我们的认知,规范化的操作。这是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要义。

阅读数: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