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22|更精准、更高效、更安全,高密度标测的前景广阔而明亮
图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有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鼓舞人们不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古往今来,在无穷的未知空间里,总有冲锋在前的“探路者”为后人蹚出一条条康庄大道。在心脏医学领域,面对繁复复杂的心脏结构,也有许许多多的“探路者”一马当先,探索心脏的未知,破解全新的道路。

2022年5月26日,第16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2)期间,雅培电生理精准高密度标测应用研讨会成功召开,这场以“探路者”为名的专题会,不管是HD Grid高密度标测系统,还是在电生理领域上下求索的术者,都是一往无前、奋勇前进的“探路者”,不断探索高密度标测导管的临床应用规范,深入沟通电生理领域的未来。

共话心电生理未来发展

▼▼▼

活动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致开场词。

 “无线精准”是未来心电生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图片

李毅刚教授作为OCC 2022电生理论坛的坛主,首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目前心电生理领域追求无线精准,“无线”指的是无射线、无导线和无连线,而“精准”则包括药物的精准化调整和起搏电生理技术的精准介入,“无线精准”代表了心电生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学术活动,聚焦精准高密度标测的探索也是“无线精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技术水平的“三高”实现手术效果的“三高”

图片

陈明龙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所谓的精准高密度标测,是通过高密度、高精度和高智能的技术水平“三高”实现手术效果的“三高”,即高成功率、高安全性和高效率。在以HD Grid为代表的精准高密度标测时代,通过消融质量和标测点的质量控制,可以将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提高到相当高的水平。

详尽细致,解析高密度标测临床应用

▼▼▼

本次研讨会共分三大主题、五场主旨汇报,分别围绕精准高密度标测在普通房颤、复杂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消融中的应用展开深入讨论。

专题一:高密度标测助力房颤精准高效诊疗

专题一聚焦房颤术式,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杰教授进行主持,中南大学湘雅三院张志辉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晓盟教授带来专题讲座。

图片

张志辉教授从目前长程持续性房颤的主流术式入手,对比各种术式特点和临床证据,强调房颤基质和手术成功率相关。并对本中心牵头开展的“HOT-AF”研究设计和初步结果进行相关介绍。张志辉教授指出,HOT-AF电驱动灶特征及标测方法包括聚焦移行区、频率观测、离散度测算、电位排布与标记;高密度标测HD-Grid可以有效寻找房颤节律下的电驱动灶。HOT-AF研究提示,电驱动灶基质消融能明显增加达到窦性心律这一手术终点的比例,短期随访能明显增加持续性房颤的手术成功率。

图片

尹晓盟教授针对环形电极与HDWave算法在基质标测中进行对比。从房颤触发和维持机制入手,指出阵发性房颤更多依赖于触发机制,而随着进程发展,触发机制转变为心房基质主导,阵发性房颤也随之演变为持续性房颤,“房颤诱发房颤”。目前LGE-CMR是评估心脏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难以实现临床推广应用。进而从STABLESR、PRECEPT、Rotor等研究结果进行再次解读,提出现有工具进行左房基质标测存在明显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HD Grid精准高密度标测的设计原理、算法基础以及在不同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解读,并对即将上市的LiveView功能进行了全面展示。

互动观点


图片

惠杰教授

惠杰教授在之后的讨论中表示,HD Grid的突出优势是定位精准,有助于术者快速准确诊断以及定位心律失常触发灶,尤其是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高密度精准标测对于消融策略的制定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专题二:高密度标测帮助实现精准辨别,提高效率

专题二探讨高密度标测在复杂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江西省人民医院赖珩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林立教授共同主持此专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宋旭东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荣峰教授带来专题讲座。

图片

宋旭东教授从电生理标测器械和技术发展历史入手,通过理论结合病例分析的形式,对二维标测、三维标测以及现阶段高密度标测技术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将HD Grid与传统双极进行对比,指出三维标测是电生理的新阶段,高精密度标测电极结合新一代标测系统为导管消融提供更高精度信息。电生理基础在高精密度标测时代依旧重要,激动标测、拖带标测、单极标测结合解剖判断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奠定基础。

图片

张荣峰教授首先从2017HRS房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入手,对STABLESR研究结果进行了再次解读,强调了基质改良对于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的重要意义。并结合HD Grid设计基础和临床应用实例(房颤、典型房扑、不典型房扑、室速),深入剖析了HD Grid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消融手术中的关键作用。包括持续性房颤消融中精准高密度基质标测,确认基质改良区域;典型/非典型房扑消融中精准高密度激动标测,折返环和关键峡部,切换成电压图,进一步确认关键峡部;室早消融中,高效PVC激动标测,快速确认靶点;器质性室速消融中,精准高密度标测晚电位区域/碎裂电位区域,以及低电压区域,室速精准高密度激动标测,快速确认关键峡部。

互动观点

图片

赖珩莉教授

赖珩莉教授则表示,在心律失常消融过程中,异常电活动的原因鉴别,到底是源于患者自发还是术者操作诱发,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Ensite系统提供的比对模板,以及HD Grid的大范围同时标测,有助于实现准确鉴别。

图片

林立教授

林立教授谈到,对于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将HD Grid标测系统与Ensite三维标测系统相结合,后者可以提供背景波形模板进行比对,有助于发现P波的细微差异,还可以通过冠状窦波形判断激动顺序等一系列指标,而且HD Grid可以实现相对较大范围的一次性标测,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内多点标测同时完成,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标测的精准度和标测效率。

专题三:高密度标测可高效准确鉴别和指导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消融

专题三由上海长海医院郭志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礼春教授带来专题讲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李晋新教授共同参加讨论,更进一步探索高密度标测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图片

讲座中,王礼春教授将本中心完成的一例Ecmo支持下心外膜室速标测进行了全面而精彩的解析。

患者为49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基础超声心动图提示LA 34mm、LVD58mm,EF 40%;心脏核磁显示心肌纤维化。既往3月前植入单腔ICD,术后规范药物治疗,近1月出现反复ICD放电,放电时心电图提示单源性室性早搏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LVD55mm,EF 53%。入院后强化药物治疗,室速反复发作,ICD多次放电。最终选择全麻后Ecmo支持下行心内外膜射频消融。患者麻醉后行干性心包穿刺+Ecmo准备;左室心内膜基质及激动标测图,左室心内膜未见明显低电压区,也未观察到Lava电位;左室心外膜Lava电位标测,RVburst诱发VT,室速发作时血压60/40mmHg,启动ECMO支持。室速发作时心外膜激动标测(HD Grid位于最晚Lava电位区域),心外膜病灶部位消融终止40秒成功VT,完善心外膜Lava电位区域均质化消融,消融后RVBurst未再诱发VT。

结合该病例,王礼春教授总结道,扩心患者VT常可起源于心外膜。术前心电图及CMR有助于预测起源点,Ecmo支持为VT的标测提供了保证;消融方式包括峡部和晚电位区域均质。

互动观点


图片

盛夏教授

盛夏教授提到,Ecmo既往大多用于冠脉介入和TAVR术中的循环支持,目前也逐渐应用于复杂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手术。

图片

李晋新教授

李晋新教授则感叹,在HD Grid高密度标测工具、压力导管和Ecmo循环支持下,既往难以完成的恶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以及心内膜面、心外膜面起源的特殊心律失常消融,现在都可以进行尝试。此外,对于导管消融术后出现的细微变化,包括房颤房扑转归过程中出现的电生理改变,例如触发灶变化和折返机制改变,以及多种形态变化的心律失常,在高密度标测工具的辅助下,都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鉴别和指导消融。

共同探索高密度标测的更多未来

▼▼▼

两个小时的学术讨论,时间虽短,但内容丰满,实用性强,专家讨论积极热烈。最后,在依依不舍的氛围中,研讨会进入了尾声。

李毅刚教授在总结中谈到,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全面展示了HD Grid高密度标测系统的功能,尤其涉及到一些日常工作中不易接触到的案例和机制分析。总体来说,无上限标测是该体系的一大特征,可以精确展示心律失常的病理学机制和电学异常,这对于准确的基质改良至关重要。只有良好的电学基础,才能做好基质改良,也才能最终实现消融成功率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无线精准”的精神。

陈明龙教授最后也表示,此次会议以病例为导向,直观展示了高密度标测系统在多种复杂心律失常消融的成功实施,这对于一线临床医生是很大的鼓舞,极大的增加了他们的信心。通过此次交流,也展示了很多新信息、新工具和新策略,在新工具、新标测系统、新策略的使用过程中,也希望大家逐步开拓思路,进一步探索在其他复杂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高密度标测的未来,明亮而广阔

▼▼▼

会后,陈明龙教授李毅刚教授分别发表了自己对高密度标测的临床应用前景的期待和展望。



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让不可及触手可及

“把以前认为触不可及的病例,现在不仅变为可及,还能成功实施。”

陈明龙教授表示,此次会议展示的病例非常充分,如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术式、新策略的发现、ECMO支撑下复杂病例消融等,这些在以前触不可及的病例、不敢实施的病例,现在都已经做得轰轰烈烈,让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这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也符合精准、高效、安全的未来心电生理的发展趋势。

同时,陈明龙教授也提到,以前大家认为电生理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现在随着对电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以及像HD Grid高密度标测系统等新工具的出现,使得复杂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视化、直观化,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可以吸引更多医生从事复杂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解决病人问题,进而推动整个行业滚动向前、蓬勃发展。


拥抱新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高密度标测导管为电生理医生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李毅刚教授认为,科技的发展,器械的创新,为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好更有力的武器,造福更多的患者。

以HD Grid为代表的高密度标测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包括电学信息、结构信息和激动信息,帮助医生克服盲点,可以更精准更快速找到靶点,同时还可以准确定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为解决复杂心律失常,解开心律失常之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高密度标测的临床应用前景并将广阔而明亮。



李毅刚教授最后强调,电生理是站在学术前沿的高精尖的学科,所以从事电生理的医生们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并有效应用新技术,才能不断推动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临床指南的更新,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从普通房颤到复杂房性心律失常,再到相对棘手的室性心律失常,“探路者—精准高密度标测应用研讨会”的召开,是学习、是分享、是推广、是规范。

HD Grid高密度标测系统也会继续冲锋在心腔的世界,化身电生理术者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助力电生理术者解决更多临床困扰,造福更多患者。

阅读数: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