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2015年度心律学科十大研究进展
2016-03-19 22:09
2016年03月19日,在第十四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16)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介绍了2015年度心律学科十大研究进展,现与大家分享。
阅读数: 1095
一、无导线起搏系统应用安全有效
无导线起搏器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的大型临床研究表明,美敦力Micra和圣犹达Nanostim的两款产品在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疗法。
二、ICD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后低射血分数老年患者死亡风险
该研究的背景在于,由于不确定ICD是否能使老年患者生存获益,使得老年患者中用于SCD的一级预防备受争议。这一结果提示老年患者ICD植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50年来房颤的流行病学趋势
该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患病率50年来明显增加,但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出现明显下降。发病率的增加则与检测手段有关,降低卒中和死亡风险需尽早检出房颤及相应增强的危险因素。
四、改进房颤筛查手段可提高房颤检出率并增加口服抗凝药治疗比例
有研究显示,无症状房颤占房颤人群总数的1/3,也是造成隐源性卒中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改进房颤筛查手段,提高房颤检出率并相应加强口服抗凝药治疗显得十分重要。该研究是第一个多中心、前瞻性、以人群为基础的应用手持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系统房颤筛查的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应重新思考目前的房颤筛查手段、真实的房颤患病率及抗凝治疗率。
五、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弃用桥接抗凝治疗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并减少出血并发症
该研究的背景是对于服务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进行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操作时是否需要桥接抗凝治疗争议不断。研究对1884例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按围手术期是否桥接抗凝治疗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结果表明,采用安慰剂组的血栓栓塞事件没有比采用低分子肝素组的出现明显增高。采用低分子肝素组的出血机会却明显增加。这一研究有可能会改变指南。
六、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该研究的背景是:右室心尖部起搏(RVA)与高位间隔起搏(RVHS)的优劣仍存争议。该研究对24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照组进行高位间隔起搏(RVHS),结果表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并没有比高位间隔起搏(RVHS)更危害心功能。这就提示,心功能好的病人不一定非要追求高位间隔起搏(RVHS)。
七、肺静脉隔离外的附加消融未显优势
无论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有术者提出在肺静脉电学隔离(PVI)基础上附加其他心房基质改良策略可提高消融成功率。2015年发表的两篇研究却证实,这些附加消融未能显出更多优势。
八、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不劣于射频消融
该研究是一个对300例病人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冷冻球囊治疗、射频导管消融两组病人的术后随访发现,无论是成功率还是再发生率,两组病人的结果是相近的。这就意味着冷冻球囊治疗今后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九、全皮下ICD安全有效
全皮下ICD系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的一种新型ICD,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相关静脉。该研究纳入来自IDE和EFFORTLESS两大研究的882例S-ICD植入患者,随访651±365天。总共有110次的手术事件发作,转复的成功率,相关的并发症与比较传统的静脉导线相比都没有差别。
十、阿哌沙班治疗中—重度瓣膜性心脏病的非瓣膜性房颤与华法林同样安全有效
对于瓣膜性房颤,指南认为只有华法林才有效,新型抗凝药阿哌沙班获批的适应证人群仅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最新的在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于预防卒中及其他血栓性事件的临床结果证实,阿哌沙班获得与华法林等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这使我们将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新型抗凝药的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