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文斌,李世国,潘湘斌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度加快,瓣膜性心脏病的疾病负担正在逐渐加重。由于是解剖形态学的改变,心脏瓣膜病一般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法根治,需要采用手术才能彻底治疗。按照材料不同,人工心脏瓣膜可以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大类。生物瓣因其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无需终生吃抗凝药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典瓣中瓣病例分享:经导管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中瓣置换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在多科室的通力配合下,凭借扎实的手术功底顺利完成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
病例介绍
患者,77岁,女性,身高150cm,体重70Kg。
诊断: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三尖瓣成形术后,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高血压2级(极高危)。
手术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号 (<23 mm) 外科生物瓣衰败的ViV-TAVR治疗中,自膨式瓣膜与球扩式瓣膜相比,其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术后瓣膜血流动力学改善结果更优。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1个中心共102例接受ViV-TAVR手术治疗的小型号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TAVR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扩张式瓣膜组(BEV组)和自膨式瓣膜组(SEV组)。
主要终点是瓣膜血流动力学,定义为30天后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估的最大/平均残余跨瓣压差、严重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 (PPM) 或中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R);
次要终点为TAVR术中获得的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及30天后临床终点(死亡、卒中、严重出血、起搏器植入、心肌梗死)。
研究结果:
共有98名患者接受了 ViV-TAVR(SEV组52名;BEV组46名)。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30 天的临床结果相似;未出现死亡或卒中。
共79例患者(BEV组36例,SEV组43例)在术后30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8例患者(BEV组9例,SEV组9例)在出院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及主要终点如图1所示。
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 BEV 组相比,SEV 组患者的平均和最大跨瓣压差值分别较低(15±8 vs. 23±8 mmHg;p˂0.001 和 28±16 vs. 40±13 mmHg;p˂0.001)。BEV组重度PPM发生率高于SEV组(64% vs. 44%,P=0.07)。未见中重度 AR。
研究结论
研究解读
研究解读
2.仅在大约一半的患者中获得了有创血流动力学测量结果。
3.外科生物瓣金属环的扩裂(Surgical ring fracture)由负责患者的心脏团队自行决定,最终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4.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来确定瓣膜血流动力学差异对临床结果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Josep Rodés-Cabau, Amr Abbas, Vicenç SerraHein M, et al. Balloon- Versus Self-Expanding Valve Systems for Treating Small Failed Surgical Aortic Bioprostheses: The LYTEN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2022 May 13;S0735-1097(22)04978-6.
2.Bleiziffer S, Simonato M, Webb J G,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in failed bioprosthetic valves[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29): 2731-2742.
3.Dvir D, Webb JG, Bleiziffer S, et 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in failed bioprosthetic surgical valves. JAMA 2014;312:162-170.
专家简介
潘湘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华中阜外医院总院长助理。
李世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在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三病区工作。是国家卫健委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专培导师,主要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包括经X线引导及经超声引导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已独立完成各类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000余例。
欧阳文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结构性心脏病创新技术及器械研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8篇,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