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远·RDN丨CCIF首开高血压介入论坛,RDN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

“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已经举办了二十五届,但专门设置的高血压介入论坛还是第一次。”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

2022年7月1日,第二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 2022)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云南昆明隆重举办。期间,大会特设“高血压介入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高血压介入治疗专家共聚一堂,围绕RDN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展开了充分讨论。

作为本次大会亮点之一,本次高血压病介入论坛最大的特色是将讨论的焦点聚焦于基于中国人群的前沿研究,而非国外其它研究结果。

2022年初,我国首个以假手术为对照、有关RDN临床试验的SMART研究圆满完成入组工作,此项研究后续的试验结果对接下来在我国开展RDN技术提供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我国或将于本年度设立介入高血压病亚专业,该专业立足临床的需求,将探索出涵盖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性治疗专家们的最佳合作模式,这就意味着介入高血压技术的实施将为高血压病治疗开辟一条新路径。

时间见证前行,RDN技术发展的步履永不停歇,高血压介入治疗有着更为广阔浩荡的天地。

以普及、规范、提高为使命,有着25年发展历史的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新增高血压介入论坛同样也代表着高血压介入治疗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项革新性疗法已经走入全国主流介入心脏病专家的眼界,在未来有着重要的发展前景。

如大会主席霍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所言,自2012年国内第一例经导管肾动脉消融手术演示至今,在大家的不断探索中,RDN经历了器械研发、循证医学证据收集到目前的临床实践。我们即将欣喜地看到,介入治疗将成为高血压治疗的常规选项,高血压的介入治疗时代即将来临。

作为上述SMART研究的主导者之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哥伦比亚大学王捷教授做为坛主策划并设计了论坛日程,合力邀请全国不同高血压病诊疗专家参与讲课、主持与讨论。

王捷教授在主持伊始也提到,本次论坛的讲课嘉宾并非是单纯的话题讲解者、议题讨论者,他们更是当前高压疾病诊疗领域乃至整个行业中有着实际操作经验的大家,其中既有资深专家,行业新秀,更有学界泰斗,相信与会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和经验出发,对高血压介入治疗进行深度探讨,将会为大家出营造一场耳目一新的论坛。

谈实战

RDN临床实践面面观

▼▼▼

随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哥伦比亚大学王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雄京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教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娟教授共同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殷跃辉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嘉禄教授带来了精彩演讲。

孙宁玲:交感兴奋性在高血压中的作用,如何选用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

从血压调控机制中的多重相互作用出发,孙宁玲教授剖析了交感副交感失衡导致的血压变化和器官损伤机制,并结合VALUE trial等多个大型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结果,对高血压治疗方案中的交感神经活性干预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指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是血压增高的机制之一,而心率增快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标记之一,盐负荷增高可导致交感兴奋性。在抗高血压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在抗交感作用是最明确的,RDN技术在降低交感兴奋性和控制血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患者依从性的调研数据来看,8344名参与调研的患者中有近50%的患者无法坚持服药超过一年,而试图提高患者依从性总是较难持续,这充分说明了高血压药物疗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超过8000位医生的调查问卷中,推荐使用RDN疗法占到55.7%,进一步说明了RDN有着大量的临床需求。

马为:中国RDN大型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先进性:SMART试验

马为教授从血压控制的意义以及降压治疗的依从性现状入手,对RDN相关系列研究的方案、结果以及不足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RDN临床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与手术/器械有关(盲目消融时研究失败的关键,操作困难)、与药物/受试人群有关(药物变化/药物依从性,目标人群);进而对SMART研究的背景、设计、特点进行充分说明,指出降压治疗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现有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由于治疗依从性、患者意愿等存在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RDN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补充,可能具有降压外的多效性以及靶器官保护作用,SMART研究采用独特的肾神经标测/消融的方法,双终点设计、运用质谱法进行尿液药物监测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具有三大先进性:选择性精准去除肾交感神经,保留副交感神经,术后鲜有患者血压上升,降压效果更为显著;消融点数少,肾动脉主干只需消融4-5点,符合介入手术中“Less is More”的原则。

殷跃辉:应用电刺激和血压反应类型标测/选择性消融肾神经的临床前研究证据和临床应用

殷跃辉教授从肾神经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入手,从RDN的基本原理、现行RDN存在的问题、电刺激引导的选择性消融等角度对靶向RDN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初步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RNS(Renal Nerve Stimulation)是一种标测肾动脉周围神经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实时验证消融效果的可靠方法。有效的RSD(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不仅可以降低血浆和肾脏交感活性,还可以降低Ang I、AT1R、ACE、AGT,同时增强ACE2的活性。肾交感神经是RDN的靶点,肾迷走神经是RDN的禁忌。正在中国进行的SMART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卢成志:肾动脉消融系统临床应用中的特点和比较:SyMap vs Medtronic

卢成志教授开篇点题,围绕Medtronic vs SyMap发展时间轴对RDN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进而在肾交感神经对高血压的调控机制基础上,对RDN的手术操作和器械特点,以及RDN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深入对比,提出SPYRALHTN-ON MED Pilot 长期随访数据,为RDN 疗法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增添了随机对照更高等级临床证据,而RDN 疗法具有临床意义且持续的降压治疗效果,也将进一步降低 20%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与27%卒中风险。同时欧洲高血压学会也在 2021年发表立场声明文件建议,RDN疗法是一个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可有效降低血压、治疗高血压的选项,是目前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两种治疗方式的补充。同时指出SyMap与Metronic射频消融导管进行去肾脏交感神经各有特点,孰优孰劣有待进一步评估。今后仍需深入研究肾交感神经解剖和生理学变化和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机制,为RDN治疗高血压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基础。

胡嘉禄:肾神经标测/选择性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实践

胡嘉禄教授结合自己参与RDN系列临床研究的经验,对各类RDN设备的设计特点和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个性化解读,指出虽然RDN临床试验中降压幅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患者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降压效果,而且安全性很好,并结合SMART研究的设计原理和个人实践体会,提出RDN治疗不仅不会引起肾功能的损伤,而且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水平和心脏重构,并指出RDN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确定优选适当目标人群、优先消融理念和优选RDN效果评价方法。

看试验

RDN临床研究深剖析

▼▼▼

论坛下半场由孙宁玲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天伦教授,马娟教授和昆明市延安医院杨莉教授共同主持,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雄京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王捷教授带来精彩讲座。

张毅:RDN临床试验中药物复合/负荷指数的重要性

张毅教授从RDN的发展历史谈起,指出RDN是从一种古老的高血压治疗手术进入介入时代,而且目前正在积累的临床研究证据推动了RDN卷土重来的气势。采用不同物种进行的动物试验均证实了RDN的降血压效果,但目前我们面对的主要困难在于患者群体、消融终点和有效性评估指标的确定。因此,张毅教授结合多项临床研究,深入剖析了RDN临床研究中引入药物负荷指数的重要性,指出SMART研究在研究设计之初,就引入了这一概念,而且通过液相串联质谱分析确定药物的服用依从性,有望见证RDN临床应用中“一石二鸟”的作用,即降低血压和减少服药。

蒋雄京:RDN治疗高血压的中国研究

蒋雄京教授从血压升高的生理学调节机制入手,对全身分布的交感神经对血压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RDN相关研究包括HTN3、LEPU-HTN、IBERIS-HTN、SMART研究的研究设计、器械特点以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解读,指出RDN临床应用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有效阻断肾神经是否均能降压、哪些高血压患者对RDN反应明确、如何预测RDN降压幅度、肾神经有重要调节血压功能,既能升压也能降压,是损毁肾神经还是改良肾神经,如何术中测定RDN是否成功;而核心问题在于治疗理念的更新,建立评估肾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方法,明确肾脏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与高血压的关联程度等。

王捷:从2021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关于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立场文件看RDN在中国的实操

王捷教授结合现有RDN相关的动物实验及相关论文、临床研究及相关论文,从多个角度对2021年ESH关于RDN立场文件进行了解读,指出RDN降压效果的确认是建立在临床试验的金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之上,RDN降压的持久性和能否改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仍需进一步积累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但理论上讲,RDN实现的24小时全天候稳定降压能够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结合目前RDN在世界各国的应用现状,王捷教授呼吁我国尽快建立高血压介入中心,施行RDN临床路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的工作包括:结合中国临床实际,由多学科多专业医师共同参与,建立清晰的临床路径和组织构架;同时需要完善患者意愿、医生意愿、临床经济学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颁布相应的专家共识/声明和临床指南。

话未来

圆桌讨论:预见未来,共论RDN应用细节

▼▼▼

孙宁玲教授、王捷教授、蒋雄京教授、卢成志教授、马为教授、张毅教授、胡嘉禄教授、马娟教授、杨莉教授共同参加了圆桌讨论,围绕RDN的临床实践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撰写RDN专家共识迫在眉睫

孙宁玲教授首先呼吁道,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专业协会都已经发布RDN专家共识和声明文件,但我国仅在2013年发布过一个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共识立场,此后再没有相关文件颁布。希望我国的各个专业协会,能够在不同立场颁布相应的共识文件,来规范和推动RDN的临床应用。

马为教授同时也指出,现阶段RDN治疗领域,在前辈专家的带领下,有了很多概念上的更新,在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治疗理念的更新,其次就是器械的改进和临床路径的制定。

  • 肾神经刺激中热点的判断有哪些标准?

卢成志教授解释到,目前我国采用的判断标准时肾神经刺激时血压升高超过5mmHg,而国外某些临床试验的标准是4mmHg,关于判断标准的制定目前仍处于探索当中,未来可能会有更精确的答案。卢成志教授同时结合自己完成的临床调查研究谈到,对于天津地区部分高血压患者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下、同时服用两种以上降压药物的患者更倾向于接受RDN治疗,而老年人群则相对更愿意坚持药物治疗。

  • RDN的远期获益和安全性究竟如何?

王捷教授谈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临床证据,目前最充分的临床数据来自于GSR研究(Global Symplicity Registry)。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血压只是人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外部表征,因此临床实践中,如果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就有可能产生临床获益。结合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RDN之后3年内,患者是获益的,但3年之上能否获益还需要等到临床证据。至于安全性问题,王捷教授认为,RDN不是完全去除肾交感神经,而是作出相应的“修正”,在消融之后,患者的应激功能不会受到影响,因此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显见的副作用。

对此,孙宁玲教授进一步补充到,在正常人群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性是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在高血压患者这种平衡是被打破的。因此,RDN是对这种异常的高交感兴奋状态进行改变,此外,交感兴奋不只是来源于肾脏,还有心脏和其它内脏器官的调节,肾脏神经只是传入神经的一部分,所以RD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可以得到保证。

  • RDN研究和应用的具体化意见

张毅教授胡嘉禄教授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RDN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具体化意见。

张毅教授指出,由于RDN带来的是全天候血压控制,因此对于其有效性的判断,不应该仅关注血压的平均值,而应该关注血压达标曲线下面积,才能更好地评估全天候的血压控制水平。胡嘉禄教授则提出,在RDN的临床应用中,关键问题是选对患者,既能提高效果,也能减少可能的潜在的不好的影响。

只有讨论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

最后,本次论坛在与会嘉宾们的讨论声中逐渐落下帷幕。

孙宁玲教授在总结中谈到,此次高血压介入论坛的举办非常成功,与会嘉宾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展开了对RDN的讨论,吸引了四万多人次的观看。希望今天的会议能够成为一个起点,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和讨论,只有讨论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问题和临床实践问题,才能更直观地理解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早期介入心脏病学主要针对冠心病、心肌梗死、ACS胸痛等进行介入治疗,而随着研究进展以及高血压治疗进展,高血压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临床医生诊疗高血压的选项之一,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学界已将介入心脏病学引入到高血压病的治疗当中,相信未来RDN技术得到国内外更多专家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高血压的介入治疗将也将会成为常规手段,从而推动高血压疾病的诊疗迈入新时代。

扫码进入专栏页面

延伸阅读

求真·RDN丨如何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RDN临床试验?


探索·RDN丨中国原创肾神经标测/选择性RDN基础研究结果入选JCRT五篇强烈推荐文章,并获知名学者高度评价


专栏上线:与国际并跑,看中国肾神经标测/选择性RDN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阅读数: 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