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萍专访:实现ICD、CRT技术下沉需要对“证”治疗

  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ICD治疗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方法;CRT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国ICD、CRT等植入器械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3月4日-6日,四川省医学会第九次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会议暨第七届成都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在成都隆重召开,严道医声网有幸在会议现场就此话题对陈柯萍教授进行了现场独家采访。

  严道医声网:陈教授,能否请您谈谈我国ICD、CRT植入技术在各地区发展情况?如何在局部地区更好地推广ICD、CRT技术?

  陈柯萍教授: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等学会充分重视ICD和CRT技术的推广,从宣传到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我国患者需求与ICD、CRT植入量的匹配性来说,尚存在地区差异。部分地区开展得比较好,部分地区尚有欠缺。在局部地区,如何有效开展ICD、CRT技术推广活动,我认为需要分以下几步来进行:

  第一步:广泛推广ICD、CRT适应证。在适应证推广上,我们应该更加立足基层,真正实现技术下沉、惠及基层医院的医生和患者。只有让更多医生充分了解ICD、CRT治疗适应证,针对患者需求做出合理推荐,才能提高我国ICD、CRT植入量。通过会议进行宣传,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会议集中在大中城市,我们更需要关注县级等基层医院,将技术、理念传递到基层医生。尤其现在,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鼓励更多患者在当地就医,因此更需要将ICD、CRT治疗的适应证知识传递给更多医生和患者,把技术推广到基层。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临床病例和药物治疗,实现形式上的简单化、具体化,潜移默化地在每位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将ICD、CRT技术融入到临床医生的治疗理念中。

  第二步:加强植入医师培训。只有临床医生普遍掌握ICD、CRT技术,才能大大提高我国ICD、CRT植入量。部分临床医生对植入技术有一定兴趣,也有一定操作基础,但有可能本医院手术例数少,面对需要进行ICD、CRT治疗的病人,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在局部地区,应以培训中心为基地,针对性地对周边医生,包括县级医院医生进行短期培训,开展实地手术观摩和讨论,临床上手把手带教,真正壮大植入医师队伍。例如:以每家中心为单位,每期接受2-3个医生为期1-3个月的培训,一年下来,将会培养出很大一批真正掌握ICD、CRT植入技术的医生。

  第三步:点对点对基层医院实现技术帮扶。这种方式已经开展得比较普遍,各中心都会安排本院医师在下级或兄弟医院进行现场带教与操作,真正实现技术支持和病例交流。

  三种方式结合起来,相信对提高局部地区ICD、CRT植入技术水平、扩大植入医师队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阅读数: 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