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李为民:美国心脏协会关于客观和主观的社交孤立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影响的科学声明

作者/李为民 娄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社交孤立指的是人与社会的客观上的“失联”。而孤独则是自认为主观上的“失联”的感觉。社交孤立、孤独在生活中常见,并与冠心病和中风死亡率之间有直接关联。然而,很少有研究使用适当的解释性分析方法对社交孤立、孤独与心血管和大脑健康之间进行实证测试。关于社交孤立、孤独与心力衰竭、痴呆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联数据较少,对可能面临更高风险或更容易受到社交孤立影响的群体的研究有限。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干预研究试图减少社会孤立、孤独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的不利影响。因此,制定、实施和测试干预措施势在必行,以改善社交孤立、孤独个体的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目前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美国心脏协会关于客观和主观的社交孤立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影响的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以下将对该声明进行解读。

扫码查看全文

风险和保护因素

声明指出,社交孤立、孤独的风险和保护因素包括易感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慢性病、功能损伤)、心理和认知因素(如抑郁、焦虑)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如交通、生活安排、对家庭关系的不满、流行病、自然灾害)。其中一些因素增加了对健康不利影响的风险,而另一些因素则降低了风险。此外,风险因素与社交孤立或孤独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例如,抑郁可能导致社交孤立,而社交孤立可能使个人更容易经历抑郁。基于社会人口特征,如种族和族裔、性取向、性别认同、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如移民、被监禁者)或居住地(如农村和资源不足的环境),某些人群面临更高的社交孤立和心血管病风险。然而,在这些特殊人群中,关于社交孤立和孤独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很少。声明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共识研究为基础,但又有所延伸,旨在批判性地回顾观察和干预研究,研究社交孤立、孤独感与心血管和大脑健康之间的直接关联和介导途径;并重点介绍了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对特殊人群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影响的研究。

方法

该声明通过搜索了4个数据库,PubMed,PsycInfo,Cumulative Index of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和Scopus,总结了社交孤立与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相关的现有文献。旨在评估现有研究文献的规模和范围,并确定研究证据的性质和范围。主要侧重于将社交孤立作为一个复合变量进行检查的研究,而不是使用单独生活或婚姻状况等单项替代指标。

结果

1.社交孤立、孤独与心血管健康

声明指出,社交孤立、孤独增加了冠心病事件、突发冠心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预后产生影响。基于现有证据,社交孤立或有孤独感者,心脏病事件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29%。在一项为期六年的随访研究中,社交孤立的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2~3倍。每月有三次或更少社交的成年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40%。较小的社交网络与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复发性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相关。生活在台湾的≥65岁的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即使在调整孤独因素后,社交孤立(基于婚姻状况、独居、与家人/朋友接触的频率和社区参与的综合因素)也与死亡率增加相关,而孤独与死亡率增加无关。

声明还指出,有限的数据支持社交孤立与偶发性心力衰竭(HF)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和妇女健康倡议研究的纵向数据,在调整传统CVD风险因素后,社交孤立使基线无CVD个体的HF住院风险分别增加21%和23%。作为心衰患者的预后指标,社交孤立、独居和次优社交网络已被证明会增加HF相关医院再入院的风险。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等待心脏移植超过12个月的过程中,社交孤立(<4次社交接触/月)和临床抑郁的人(与每月社交接触超过10次而没有抑郁的人相比)更有可能死亡或恶化。社交孤立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60%,社交孤立和临床抑郁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2%和79%。

2.社交孤立、孤独与大脑健康

声明指出,社会孤立、孤独与偶发中风、复发性中风、痴呆及认知障碍等大脑健康指标相关联。社交孤立和孤独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在调整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后,社交孤立和孤独使卒中发病风险增加32%,社交孤立使成人复发中风的风险增加40%。社交孤立、孤独可使痴呆风险增加26%。有研究报道孤独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痴呆症的风险,但与社交孤立无关。例如,在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和荷兰老年人,孤独感与痴呆风险显著相关,但与社交孤立无关。声明还指出,孤独感与偶发性痴呆和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正相关,可能是双向的。在平均5.3年的时间里,在6000名以上的美国黑人(61%)和白人中,社交融合降低了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

3.社交孤立、孤独影响行为、心理和生理的途径

声明指出,社交孤立、孤独通过多种不同途径影响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包括行为、心理和生理影响。社交“失联”与不健康的行为有关,如体力活动水平少、水果和蔬菜摄入较少以及久坐时间较长。多项大型研究发现,孤独者吸烟的比例明显较高。社交孤立、孤独也与酗酒相关,人口年龄和酒精使用评估可能会影响相关性。此外,一些横断面研究报告了社交孤立、孤独和肥胖之间关联的模糊数据;然而,缺乏明确研究社交孤立和孤独作为肥胖预测因子的纵向数据。其他行为因素,如药物依从性和医疗保健品的使用,也可能是社交孤立、孤独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重要中介因素。

声明也指出,心理因素,如抑郁,也与孤独和社交孤立有关;然而,与孤独的关联可能更多。在多变量分析中,经人口统计学因素、行为因素和病史调整后,孤独感与抑郁症状显著相关。来自瑞士健康调查的横断面数据表明,孤独感与中度和重度心理困扰、抑郁症状和自我感知健康受损有关。在另一项研究中,抑郁症状和体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孤独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与没有社交孤立和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社交孤立和抑郁者更容易发生复发性冠心病(心血管死亡、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或血运重建),与心脏风险因素无关。

声明还指出,孤独和社交孤立与生理因素包括应激反应、非稳态负荷、炎症相关。孤独感与白细胞介素-6(IL-6)呈显著正相关,但与C反应蛋白(CRP)或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正相关。相反,社交孤立与CRP和纤维蛋白原呈显著正相关,但与IL-6无显著正相关。社交孤立(婚姻状况、与朋友/家人的接触、宗教信仰和宗教/社区参与的综合)与CRP水平升高和冠心病死亡率均相关。几项研究指出,孤独感与成年人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有关。来自多个系统评价的证据表明,社会联系与非稳态负荷(慢性应激的生理表现)之间存在负相关。非稳态负荷的测量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生物标志物,以及炎症标志物。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的质量是这种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同时,单项研究表明,婚姻状况,特别是丧偶或单身,可能与冠状动脉钙评分独立相关。

特殊人群

声明指出,年轻人也会有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哈佛大学一项调查将当前18~22岁的年轻人描述为最孤独的一代。年轻人与社会失联,最可能是社交媒体使用率较高,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研究发现,与社交孤立分数较低的青少年相比,社交孤立青少年在中年时的CRP水平较高。这些年轻人在整个成年期都有更多的心理困扰、更少的教育/职业成就和更糟糕的健康行为(肥胖、吸烟)。数据还表明,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社交孤立和孤独感的人有所增加,特别是18~25岁年轻人、老年人、女性和低收入者。社会经济弱势群体可能特别容易受到社会孤立。研究发现,低收入与更高的孤独感和更少的社会联系相关,与社会优势成年人相比,来自更弱势社会背景的个人的静息心率显著更高。此外,男性的社会经济差异程度大于女性。在一项研究中,男性的社交孤立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性强于女性。另一项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表明低社交接触(基于较小的社交网络规模以及未结婚或同居)与男性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但与女性无关。在客观方面,由于丧偶和退休等因素,“失联”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美国≥65岁的人群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社交孤立,孤独感的患病率甚至高达22%~47%。社会关系不良者寿命短,而社会关系更强者生存可能性增加50%。一项分析包含 70 项研究的 340 万人,发现孤独、社交孤立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 15 支。声明指出,迫切需要制定、实施措施,以减少与社会“失联”的负面影响。

局限性

声明指出,在这项研究中,观察文献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前还不清楚哪一项(社交孤立或孤独)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最重要,因为只有少数研究在同一样本中对这两项进行了检验。一项研究发现,在评估疾病风险时,孤独感更为重要,而其他研究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独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很少有研究在多个时间点评估社交孤立和孤独,并以时变的方式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差距很重要,因为社交孤立和孤独可能是偶发性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最后,大多数研究没有提出或解释一个概念因果模型来指导变量的选择,包括提出的中介和调节因素。

干预

声明指出,尽管有大量的观察文献,但没有任何干预研究试图减轻社交孤立或孤独对心血管或大脑健康的不利影响。因此,重点是减少老年人社交孤立和孤独感的干预措施上(无论干预结果如何)。在复杂项目(如老年中心项目)中实施的干预措施(如健身项目、娱乐活动)、技术干预措施(例如,计算机使用、与同伴机器人的互动)以及整合各种方法似乎最为成功。成功的3个关键因素包括:(1)适应当地环境,(2)借助社区发展方法,让服务用户参与设计,(3)包括参与者的富有成效的参与。总的来说,最有效的干预措施的特点包括针对社会孤立的个人,多系统方法,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综上,社交孤立和孤独是心血管健康和大脑健康的常见但未被充分认识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患有冠心病和中风的人群中,社交孤立或孤独的人群预后较差的风险增加;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表明因果关系,关联可能由其他因素介导,需要在干预试验中进一步测试。关于社交孤立和孤独与突发冠心病、心力衰竭、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关联的数据很少,而且参差不齐。尚未对已发表的干预措施进行测试,以减轻社交孤立和孤独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的不利影响,因此很难确定对未来临床实践的影响。虽然医学研究所建议将社交孤立和孤独的数据纳入电子健康记录中,但这一做法仍在发展中,未被广泛应用。了解社交孤立和孤独感对弱势人群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的独立影响,并进行干预以减少社交孤立和孤独感,有助于促进健康公平。声明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5个关键领域,包括设计、实施和评估理论驱动的干预措施;设计并开展严格的方法学研究;更多以评估危机时期社交孤立和孤独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及开展更多纵向的机制研究等。

专家简介

李为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医大一院心血管病医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主席,中国老年心血管防治联盟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龙江名医。

娄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研究生。

阅读数: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