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成医附院王沛坚:大道至简,改良一根导管法行肾上腺静脉采血

近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中心王沛坚教授团队第一次介绍了经股静脉入路一根导管法进行肾上腺静脉采血 100余例的报道,该文发表在2021年的《BMC-endocrine disorders》

在此基础上,王沛坚教授进一步改良方法,显著提高了采血的效率,让该方法更易推广应用。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完成了超过400例的肾上腺静脉采血。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技术背后的故事:

1955年,Jerome Conn 报道了一例以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报道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此,该类症候群也称为“conns 综合征”。

1981年,日本学者提出以醛固酮/肾素比值(ARR)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初筛。

上世纪60年代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AVS)作为PA分型诊断的金标准应运而生,一直沿用至今。

但由于既往PA是一种少见病,加之肾上腺静脉,尤其是右侧肾上腺静脉变异较大,时至今日,AVS仍难以在临床进行普及推广应用,能成熟进行AVS的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也不多。


随着诊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发现,PA在高血压人群中占比约10%,已从原来的少见病变成了多发病。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与原发性高血压比较,PA具有更高的心脑血管风险。

在相同血压水平下,PA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脑卒中风险增加 2.2-4.2倍,心律失常风险增加5.0-12.1倍,心衰风险增加2.9-10.3倍。因此,近年PA受到了多个学科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和介入科等的关注,AVS也重新进入了临床医生的视野。但采血的成功率及效率依然难以让人满意,让很多中心望而却步。

经典的AVS一般采用股静脉入路,近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蒋雄京教授发展了经肘静脉的入路,使AVS的学习曲线明显缩短。既往的AVS无论是股静脉入路还是肘静脉入路,均需应用2种或以上的采血导管,采血的成功率和效率仍无法让人满意。

近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中心王沛坚教授团队经股静脉入路第一次介绍了一根导管法进行AVS 100余例的报道。

在此之后工作中,王沛坚教授不断改进方法和总结经验,在原来方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90%以上的患者可在10min之内成功完成采血,目前中心已采用该技术完成近500例的AVS,是全球范围内较为成熟的AVS中心。

该方法不但减少了患者和术者的射线暴露,还显著提高了采血的效率和成功率并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了卫生耗材。王沛坚教授的改良一根导管法行AVS在国内多个学术会议和多个医院进行了推广,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更为重要的是,这为PA这种危害巨大的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分型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良一根导管法行肾上腺静脉采血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于2019年在王继光教授,张宇清教授和祝之明教授的关心指导下成立。2021年通过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和授牌。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在高血压诊疗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目前该中心是全球范围内能常规各种高血压诊疗技术的中心之一,包括肾上腺静脉采血、肾静脉分段采血、肾上腺动脉栓塞(无水酒精化学消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肾动脉的介入治疗术、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等多种高血压相关的微创诊断与治疗技术,现每年完成高血压相关的微创诊疗手术约200台次。

王沛坚教授是行业内最早提出高血压微创诊疗思路的学者之一,是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和肾上腺动脉无水酒精消融治疗PA的先行者之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改良一根导管法的不断推广,AVS将迅速在临床PA的分型诊断中普及。

专家简介

王沛坚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介入中心负责人;四川省老年医学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高血压相关代谢工作组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母婴心血管结构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动脉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五节“白求恩式”好医生、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健委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为多个SCI杂志审稿人,国内多个核心期刊杂志编委、审稿专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成都医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级专利7项,参编专著2部。

阅读数: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