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短中期体外全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MoyoAssist®,成功救治三例危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该手术方式为国内首创,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短中期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置入手术全面实现微创化,具有跨时代意义。
病例一
24岁男性患者,因扩张型心肌病,NYHA IV级,终末期心力衰竭求诊于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待期间,病情逐渐加重,于2022年7月18日急诊转入ICU,血压60~70/40~50mmHg,心率 82bpm,生命危在旦夕。为了能够挽救患者年轻的生命,董教授团队首次突破性采用微创介入方式经颈静脉穿房间隔置入左房引流、腋动脉端侧吻合人工血管回输,成功建立体外人工心脏循环体系。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平稳返回ICU术后6个小时清醒,9个小时拔除气管插管,当晚即可进食。因采用微创上身插管方式,不影响下肢行动,患者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进行锻炼。
患者在体外人工心脏的支持下,平稳渡过两周,术后第十二天等到一颗和他匹配的珍贵供心。当日董念国教授团队顺利完成心脏移植手术,同期移除体外人工心脏。由于心脏移植前的有效体外人工心脏辅助,显著改善了患者循环状态,术后患者迅速恢复,一周后转入普通病房。
患者置入体外人工心脏后进行锻炼
患者完成心脏移植后,状态平稳
病例二
56岁男性患者,因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恶性心率失常,急诊由外院转入武汉协和心脏大血管外科ICU,入院当天,患者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生命危在旦夕;手术依旧采用微创介入方式,顺利完成经颈静脉及腋动脉插管,连接体外人工心脏循环体系。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平稳转回ICU术后6小时清醒,11小时撤除气管插管,14小时可以自主进食;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进行锻炼。在体外人工心脏支持下,患者循环稳定,食欲较术前明显改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等待供心。
患者置入体外人工心脏后进行锻炼
董念国教授表示: “此次突破性完成微创外周置入插管建立体外磁悬浮人工心循环系统,对于心力衰竭危重症患者,尤其是终末期心衰过渡到心脏移植的患者,是个福音。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本土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创化体外人工心脏的使用,达到高效、经济、优化临床结局的治疗目标。”
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
随着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佳的治疗选择,但是由于心脏供体的短缺,患者潜在等待时间长,且重症患者在等待中随时会突发生命危险。而通过体外人工心脏建立循环支持,能帮助心衰患者安全度过等待供心的危险期,让更多患者“等得起”。
目前,董念国教授团队与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短中期体外人工心脏,作为危重症治疗重要设备,在过去一年多中心临床试验上已取得非常喜人的成绩,各临床中心均有多例成功治愈的患者。
临床数据表明,短中期体外人工心脏有并发症低,有效支持时间长等优势。若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肺功能良好患者,短中期体外人工心脏可以为其提供有效循环支持,给予医生充分的时间,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近年来高端医疗设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在政府鼓励与临床需求的推动下飞速向国际前沿追赶。我国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成功实现了高端人工血管支架、人工机械和生物瓣膜的国产化,使得广大患者能够受益于更好的产品的同时降低了医疗的综合成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应用可望更加精准地解决当前心源性休克治疗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且同时为患者与医疗系统带来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董念国教授表示:“在中国,短中期机械辅助除常见的IABP、及ECMO以外,还有一系列机械辅助模式,比如体外人工心脏,可进行左、右心的靶向辅助。而之前该治疗方式在国内却是一个空白。如何加强中国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短中期机械辅助设备并转化到临床使用是我们医疗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专家简介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重症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及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委员。《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Innovation》副主编。引领中国心脏移植的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移植技术规范。
近十年完成心脏移植500余例,手术规模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近中期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最小年龄最低体重(3月、3.75kg)心脏移植、最高年龄(76岁)心脏移植、心肝联合移植等多项全国及亚洲记录。提出了武汉协和边缘供心标准,将国际公认的冷缺血安全时间由4小时延长至6-8小时,提高供心利用率。推动中国心脏瓣膜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促进我国瓣膜病防治水平的提高。阐述了我国心脏瓣膜病的流行情况,建立了瓣膜病规范化诊疗标准,发现了风心病相关遗传学标志物。针对临床生物瓣衰败缺陷,国际率先采用PEG交联改性去细胞瓣,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组织心脏瓣膜,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累计经费超过5000万元。发表论文291篇,SCI收录75篇。主编及主审专著6部,主译1部,总字数超过500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先后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荆楚楷模”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