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如何更好满足两岸医生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改变形式,“云端架桥”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由此,高频次、更精专、全线上的海峡两岸学术讨论沙龙应时而生。一季度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让两岸间学术交流更频繁,内容也更聚焦深入,携手同心,共同推动两岸心血管诊疗事业的发展。
经历了2022年第一、二季度,“海峡两岸结构性心脏病沙龙”和“海峡两岸复杂冠脉介入沙龙”的成功举行,第三季度的学术讨论沙龙在无数人期待中准时到来。
2022年9月17日,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北京杰凯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台北振兴医院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二、三尖瓣缘对缘介入治疗沙龙”以云端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们相聚于此,凝结专业力量,共同致力于推动心血管领域诊疗难点的解决,也为年轻的临床医生们带来借鉴与思考,为海峡两岸医疗事业的进步不断贡献力量。
共同进步,加强两岸医学界交流与协作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二尖瓣反流的发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二尖瓣反流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并可能随着病情恶化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和死亡。目前,尽管二尖瓣和三尖瓣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快速发展,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在临床实践上仍有很多问题需克服。
此次海峡两岸学术讨论沙龙聚焦二、三尖瓣领域,揭开更尖端技术的神秘面纱。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和台北振兴医院魏峥教授分别发表致辞。
王焱教授:两岸医学界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在开场致辞中,王焱教授首先对台湾专家同道所给予的长期帮助与指导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他表示,二、三尖瓣缘对缘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的领域,而台湾医学界已有丰富的临床探索经验,在这方面可提供宝贵经验借鉴。此次众多医学同道们的参与,带来了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希望未来海峡两岸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二、三尖瓣缘对缘介入治疗技术,助力行业更好发展。
魏峥教授:加强内外科交流协作,探索三尖瓣诊疗技术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核心标准,但据统计,仍有50%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因年龄和合并症的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魏峥教授肯定了外科治疗技术的作用,并强调了内外科协作的重要价值。他提到,内外科医生需要加强相互协作,为病人带来更多福音。相对于二尖瓣,三尖瓣技术尚未不成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未来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云端相聚,探索诊疗新技术
▼▼▼
会议上半场,王焱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陈翔教授、台湾亚东纪念医院许荣城教授、台中荣民总医院林维文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附设医院李政翰教授、上海长海医院陆方林教授等分别带来学术讲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台北振兴医院张忠毅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李庆威教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国庆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斌教授等专家共同主持活动并讨论。
陈翔教授首先分享了本月初刚刚完成的一例二尖瓣修复手术,拉开了本场活动的序幕。患者为64岁老年男性,反复气胸十年,加重三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病史,超声评估二尖瓣反流,瓣口面积5.39mm,左房扩大合并三尖瓣反流和严重的肺动脉高压。陈翔教授详细分享了手术策略和手术难点等整个手术流程,穿刺点、瓣叶捕捉的难易度等一波三折的手术情况引起线上专家热烈讨论。
作为二尖瓣介入治疗国际前沿技术,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之一。许荣城教授从实战病例出发,针对MitraClip对非中央病变二尖瓣反流的疗效及临床实证展开了分析。患者为90岁男性,去年行冠脉介入治疗,在回旋支近段和右冠脉中段植入支架,术前充分评估后决定,针对持续性的二尖瓣反流考虑进行缘对缘治疗。
王焱教授带来了有关三尖瓣的TEER治疗经验分享。王焱教授说道,初做三尖瓣,心里有很多惶恐,但看到患者获得的好的效果,又觉得这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推广的技术。并提到,中国三尖瓣反流人数由2015年850万人增长至2019年910万人,预计2025年将达到990万人,患者人群庞大。但由于单纯三尖瓣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导致外科病例数较少,据美国心血管外科数据库显示,单纯三尖瓣外科手术占每年心脏外科瓣膜手术的比例低于3%。对于三尖瓣领域的探索势在必行。
林维文教授论述了Mitra Clip对Atrial FMR的疗效,并分享了相关病例。林维文教授表示,Atrial FMR并不罕见,且预后可能较差,Mitra annulus和Mitra leaflet不平衡与atriogenic tethering是两个关键机制,了解Atrial FMR机制后,再考虑治疗方案很重要。
陆方林教授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表现、临床表现以及自身中心的经验等方面介绍了当下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总结到,合适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时机至关重要,首次推荐TR介入治疗,同时手术风险因素的评估和外科评估有所区别,全新的评估体系需要重新关注。另外,置换还是修复各有优点,是永远需要考虑的问题,需根据患者进行个性化分析。经导管三尖瓣治疗还处于初级阶段,充满未知但值得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政翰教授则以“如何利用MitraClip G4多尺寸设计达到个人化缘对缘治疗”为题带来了精彩分享。他介绍到,MitraClip G4除了在植入过程中提供先进的操纵能力外,新的输送系统还提供四种夹子尺寸,包括两个更宽的夹子,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独特的二尖瓣解剖结构来定制更多的治疗选择。TEER配备Mitra Clip G4系统更加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PMR和SMR,可以显著改善患者NYHA分级和生活质量。
深入交流,推动两岸心脏病学科良性发展
▼▼▼
会议下半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台湾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谢宜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台大医院新竹分院黄冠智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苏茂龙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宋思贤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和病例分享。台北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台北振兴医院曹殿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谢涌泉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刘尊睿教授、台北振兴医院陈怡诚教授等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担任主持并参与了线上讨论。
潘湘斌教授带来了MitraClip单中心一百例经验分享。患者平均年龄67岁,心功能以Ⅳ、Ⅲ级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房颤、冠心病等疾病,病变程度复杂。并从房间隔穿刺定位及鞘管置入、CDS系统左房调弯技巧、穿刺高度偏高及偏低的调整、腱索缠绕的处理及调整、瓣叶捕获困难的处理等方面,全面分享了全超声引导下MitraClip手术的技术要点等非常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战和教育意义。
谢宜璋教授具体阐述了MitraClip对心衰末期FMR的疗效及临床经验分享,并总结到,MitraClip在治疗重症心力衰竭中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周达新教授从TEER的定义开始,全面回顾并分享了自己对于DMR的TEER治疗进展及展望。周达新教授表示,TEER对DMR患者急性效果确切,但远期随访还缺乏足够数据,目前还限制在高危病人中应用,对于非典型解剖的DMR病例,目前研究显示TEER也取得良好效果,但还需要经验积累,所以对于初步开展的中心,建议从简单解剖病例开始。并总结道,TEER是目前最成熟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随着器械升级改进及经验积累,效果越来越好,急性效果接近外科,手术时间逐渐缩短,或将成为TAVR之后的下一个瓣膜介入最大热点。
黄冠智教授分享了一例MitraClip用于严重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及临床经验分享,他提出,对于合并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单独治疗MR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三尖瓣反流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左室衰竭不同的是,右室衰竭通常会有合并肾脏不全或肝硬化、腹水等情况,而三尖瓣反流所造成的肝肾衰竭是可逆的,TEER后可以让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苏茂龙教授分享了三尖瓣TEER术的TEE评估。他特别提到,三尖瓣成像对超声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并对TTE心尖切面、右室流出流入道切面(交界切面)、肝静脉、短轴切面等进行详细解读,深入全面地阐述了三尖瓣反流的重要解剖标准。
宋思贤教授为大家带来了MitraClip各代临床使用经验历程,最后特别提到,器械虽然一直在进步,但不管怎么变,医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心都不会变,只要医生培训好自己的技能,就可以帮助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深入分析了FMR的TEER技术要点的自身体会。他提到,要学会利用TEE仔细分析MR机制和解剖特征制定手术策略,他一般会选择短+宽的夹子减少对瓣叶的张力,两个夹子无需紧靠,同时跨瓣压差可以接受更高。并建议,AFMR关注瓣环扩张程度和瓣叶的牵拉张力,前后径大于40mm单纯应用TEER需谨慎(需要结合瓣环成行)。
开放共享,促友谊和学术长长久久
▼▼▼
在热烈的现场氛围和浓厚的学术热情中,本期海峡两岸二、三尖瓣缘对缘介入治疗沙龙迎来了尾声。
王焱教授最后总结道,一整天的学术活动,收获满满,一直在提高。因为此次学术主题对我们来讲特别是大陆地区的医生来讲都是比较新的内容,二尖瓣和三尖瓣近一两年发展非常快,台湾术者比大陆更早接触MitraClip器械,经验非常丰富,我们也跟随各位的脚步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期待下一次更加精彩的相见。
本次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两岸医生深入交流临床经验、促进学术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两岸专家互相分享最新进展,始终携手并进,缔造了亲密的学术情谊。
下一期学术沙龙又将带来哪些新看点呢?
让我们共同期待!